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战旗村: 感恩奋进 努力走在全国乡村振兴前列

2019-11-13  13:00:23         稿件来源: 郫都区人民政府

记者 郭芯屹

“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生活场景,“窗含西岭千秋雪”旷世胜景……在郫都,这些存在于文字中的美丽景象,正逐步勾勒出来。如今的战旗村通过对资源、村民需求的综合分析,从基层党建和群众服务入手,围绕“自治、德治、法治”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中多元化服务需要。同时,118平方公里“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轮廓初现,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将集中展现农商文旅体大融合,一二三产业大联动,物质与精神层面大飞跃的乡村新面貌,努力走在全国乡村振兴前列。

党建引领

铸造乡村振兴“火车头”

在战旗村每一个党员的家门口,都贴着红色的“党员户”标识牌。战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光菊告诉记者,这个小小的标识牌,是战旗村党员主动亮出身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更好为群众服务的展示窗口。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战旗村重点突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李光菊表示,战旗村规范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协商议事机制,党组织定期听取居民委员会、议事会、居民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报告,同时严格落实“三问三亮”、“三固化、四包干”工作制度,街道、社区(村)干部常态走访联系群众,及时协调办理群众诉求。

2018年,以战旗村党支部为主体,联合带动周边4个村党支部,又成立了五村连片发展联合党支部。联合党组织的成立打破过去的村级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共建共享,泛战旗景区环线初具雏形。

同时,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原有4个党支部基础上,战旗村又新设立妈妈农庄、蓝莓基地、满江红和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4个“两新”党支部,进一步填补了党组织空白区,有效促进了村党总支对各方面情况的掌握,引领党员在各条建设战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2018年战旗村集体资产由2017年的4600万元增加至5700万元,集体收入增长320万元,吸引返乡大学生及创业人才120余人。

目前,战旗村吸引了企业家、歌手、大学生等多类人才,建设经营妈妈农庄、吕家院子、乡村十八坊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小吃、茶馆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

除了乡村环境、基础设施、生活便利性等全方位硬件升级,战旗村重点与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校院合作“以才招才”,吸引聚集了农业专家、企业科技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等76人,不断夯实创业投资的技术、智力等支撑。探索“高校+支部+农户”机制,鼓励引导专家学者、在校大学生等群体投身农业农村成为“新乡贤”,推动返乡创业者成“领头雁”、外来投资者成“新村民”,让人才有获得感、归属感。

释放价值

激发“生态振兴”新活力

过去,因为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不管是生活生产还是经济收入,这里与其他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十九大以来,战旗村以生态、旅游等新姿态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

去年8月,“乡村十八坊”开街。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一家接一家传统手工作坊遍布景区街道两旁。

而过去的战旗村却是另一番光景。村里作坊数量众多,这些作坊使用燃煤锅炉,污水直接排到河沟中……“这些小作坊涉及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如果直接关停那肯定不现实,再说了这些作坊保留着很多传统技术,我们也想把这些技术传承下来。”李光菊介绍了建“乡村十八坊”的初衷。

发展绿色高端产业,“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战旗村原铸铁厂,年税收接近千万元,但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很大。2016年村集体商议后,对其进行了关闭,同时还关闭化肥厂、规模养殖厂8家。又投资160余万元改造雨污管网实现污水全部进入地下管网收集处理,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

在“乡村十八坊”日渐热闹的同时,战旗村在下着一步更大的“乡村振兴”棋。

战旗村在发展过程中依托生态优势,培育农业新业态开发农事体验旅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推动水旱轮作稻鱼共生;打造大地景观,建成蓝莓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生产体验观赏通道;完成修复打造吕家院子等特色林盘;建成5.3公里生态绿道,以绿道体系有机串联周边特色林盘和田园综合体;开展泛战旗横山村山地自行车运动赛事、热气球等活动,打造“两线一团精彩连连”乡村振兴体验精品线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业景观化双重效应,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战旗村还挖掘自身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战旗重走感恩道路,开展主题教育。同时,建成战旗村村史馆、豆瓣文化博物馆等景点,第五季·香境、乡村十八坊、吕家院子等项目全面运营,战旗村成功创建4A级景区,举办大地艺术节、半程马拉松、农民丰收节等品牌赛事活动。2018年累计接待85万人次,实现收入6500余万元,文旅产业产值增长两倍。高德敏表示,战旗村要坚定村民们走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未来,战旗村将继续打好“生态牌”,走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大田景观、农事体验、川西林盘等让这里成为“世外桃源”。

文化先行 

为乡村振兴“铸魂”

今年国庆节当天,战旗村村民在村里架起大锅,摆开案台,一起吃面庆国庆。“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祖国生日我们一起煮长寿面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村民易顺琴笑着说道。在战旗,国庆吃面成新民俗,村民齐吃长寿面共祝祖国好。虽说是新民俗,却饱含着战旗人悠长的爱国情怀。

不止是这些新民俗,村里倡导乡风文明的传统也一直在坚持。战旗每年春节写春联、送“福”字、包汤圆、猜灯谜、吃坝坝宴,七夕节举行七夕游园会、乡村音乐会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同样是村民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旗定期开展“晒家风、晒家训、晒家规”等活动,成为市级家风示范基地。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战旗将法治及传统文化纳入村规民约,入选全省100条最佳乡规民约,推行村民投工投劳义工制度、“百姓纠纷大家评”模式等。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特色地方文化,与这里的新风尚、现代文明美丽邂逅,战旗作为新时代农村的气韵一览无余。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这些都是战旗村建设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农村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战旗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在这里,你可以在村史馆听听战旗往事,到乡村十八坊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手工布鞋,再去文化大院看一场振兴川剧团精彩的川剧表演……战旗村的村民不出村,便能尽享“文化大餐”。“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满足乡亲们更高水平的文化需求。”李光菊说道。

战旗村通过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农业、花艺、电商等各类培训,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农村,着力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人才、技术等发展难题。目前,战旗村累计组织实施农业双创、特色餐饮等培训,已帮助130余户农户自主创业,把乡村振兴的成果送到农民手上,让农民逐渐成为一种有奔头、让人羡慕的职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