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宜宾翠屏:文旅融合造就移步皆景

2020-12-31  10:19:47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宜宾翠屏:文旅融合造就“移步皆景”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秦旭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冬日时节,翠屏如画,移步皆景。回眸“十三五”,宜宾市翠屏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突出文旅融合、多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教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实现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70亿元,旅游接待人数1493万人次。

巧借东风 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今年3月,李庄古镇全面启动古镇西侧月亮田片区建设和古镇核心区提升改造,作为古镇景区提档升级的核心项目之一,古金沙国影视城项目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全国首个以古蜀文明为主题的影视城。

FZ1004787459_A315691.jpg

李庄月亮田地下停车场地面景观鸟瞰图

“旅游发展起来了,赚钱的门路也多了。”李庄高桥村村民张红艳在景区附近摆起了小摊,卖起了咸菜、红薯等土特产,“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三四百元”。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翠屏处处是风景。

为了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五年来,翠屏区按照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系列重点旅游项目施工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力打造出全域旅游新亮点。

FZ1004787459_A315694.jpg

游客在金兰花谷拍照

其中,2020年,翠屏区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全力以赴狠抓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力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各相关项目工作,扎实推进翠屏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桥竹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工作,全区共查明六大类文化资源总数为4502个,八大类旅游资源总数为1137个,这些文旅资源,将成为翠屏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以点带面 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

傍晚时分,登上“长江宜宾号”观光游轮,在桨声灯影里看璀璨戎州,观万里长江第一城壮阔江景。

“太漂亮了,夜景灯光和江水互相辉映,有点上海外滩的感觉。”来自成都的媒体人廖红一边拍照一边说道。

变脸,书法,小提琴、萨克斯演奏……在观光游轮上,不仅能欣赏沿岸美妙绝伦的夜景,观看演艺项目,还能品尝到鸭儿粑、李庄白肉、白糕等宜宾特色美食。

FZ1004787459_A315692.jpg

长江首城三江夜景

今年1月,在三江汇合之处的地标广场,来自各地的80支队伍、600余名街舞爱好者齐聚一堂,在NZ•MHD中国•宜宾•翠屏首届哪吒国际街舞活动上交流切磋,向宜宾市民献上了一场动感十足的视觉盛宴。“古老的哪吒文化与现代灵动的街舞艺术融合,实在太精彩了!”街舞爱好者韩潇潼说。

五年来,翠屏区深度挖掘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好特色产业、文化节会、全域旅游三张牌,依托夜景、夜市等夜间业态,聚拢更多人气、商气,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生活质感而又不失烟火气息的夜间经济聚集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盘活资源  以文物保护促文旅融合

“把王爷庙改成川红非遗馆,非常好,既保护了历史文物,又宣传了宜宾茶文化,完全是有效利用了文物优势资源。”市民李伯震一有空就会约上好友到滨江路戎州桥头的王爷庙品味红茶。

观功夫茶,品古建筑美学。如今,川红非遗馆已成为集茶叶起源、川红发展历程展示和休闲品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弘扬茶文化之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十三五”以来,翠屏区合理利用文物,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充分体现其价值,以文物保护促文旅融合。

FZ1004787459_A315693.jpg

古街小巷  秦旭摄

“除了川红非遗馆,冠英街民居也是翠屏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施工的一期工程预计2021年元旦节开街,届时将成为市民感受宜宾厚重的历史底蕴、怀旧的打卡点。”翠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赖西蓉表示。

“十三五”以来,翠屏区扎实推进全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积极开展宜宾燃面、宜宾面塑抢救性保护;引导碎米芽菜、思坡醋、叙府龙芽、川红、兰香斋等传统手工技艺形成非遗品牌;组织五粮液、思坡醋、川茶等非遗产品参加文创旅创特色商品展;积极推动茶博园、茶园牧歌、橘香小镇、高桥竹村、金兰花谷等文化特色景区建设;成立叙府龙芽非遗工坊、思坡醋非遗工坊等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通过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以订单、合作等方式,带动当地18万农民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增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翠屏区将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加快形成“一城一区两带两镇”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目标,着力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为文旅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助力文旅强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