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穿越时空的稻香

2021-2-2  16:16:26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 郭万梅(天津)

稻田

甲骨文中的“水”字,颇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无疑是个象形字。她东弯西转,南北交融,贯通九江神州。

水,是万物之灵。女人不能缺水,有了水,女人才柔美娇嫩;土地不能缺水,有了水,土地才松软好种庄稼。水,是一切生命之根之源之本。

在祖国浩瀚的大江支流中,有一条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她如同宏阔深邃宇宙中的一条银河,一经问世,就惊艳四座。

甘醇静谧的运河水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纵横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长约1794公里,不愧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天津大运河一段水域,繁荣了古代漕运文化、码头文化,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天津历史长卷中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京杭大运河与天津海河的繁盛,才有了千年古镇——天津津南葛沽的兴旺;正是有了绵延不绝充沛水资源的滋养;才有了千顷稻花漫溢的馨香。

一手酿制这稻香的不是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农业科学家——徐光启。

这位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的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正五品大员官职。这样一位博学通儒的大学士怎会与北方小镇有渊源呢?

何止渊源,缘分还不浅呢!

徐光启一生曾四次来过葛沽,事因朝廷受到打压排挤的情况下,为解心中抑塞,他只好“告病乞休”。从繁华喧闹的大京城来到天津东南这个美丽小镇,想干一件自己喜欢的大事。

虽官场不顺,但他仍是五品官员,理应受到葛沽当地长官向云生巡检司的欢迎。

徐光启是一位正直、善良、博学之人,巡检司十分敬佩他的为人,见徐长官驾到,忙上前躬身行礼。徐光启见状忙将他拉住道:“此次来,我要住上一段时间,来日方长,向巡检就不必拘礼了。”寒暄落座后,他将自己要在这里开垦种稻的想法,与向巡检讲述了一番,希望得到理解支持。

就这样,徐光启婉言谢绝衙门长官安排的舒适房间,告别巡检司向云生,信步来到葛沽海防大营一间闲置营房内,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几件物品安置好。

吃罢简单饭食,他踱步走出营房。此时正值风轻云淡的秋季,天空浩渺无垠,湛蓝如海,如雪的云朵像美丽的缎带飘逸着,变幻着不同造型。徐光启不禁身心大悦,他朝着空旷四野高喊着:我来了——我来了——

喊声在空中回荡,显得格外清亮入耳,淤积于内心的不快顿时消弭开散。

他迎着飒利的秋风来到一片开阔洼地,见葛沽镇外高低起伏,凹凸不平,都是些低洼盐碱之地,不禁眉头紧蹙计上心来。他盘想,这里的土地虽洼碱但海河水丰盈充沛可洗碱泄水,正是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想到这,他舒展眉头,渐露笑容,躬背捧起一抔松软泥土凑到鼻前,泥土中氤氲着特有味道,让他有说不出的兴奋欢愉。

翌日,他顾不得旅途劳顿,放下身段走访葛沽种田能手和有经验的农民并向他们征询自己“南种北引”的想法,乡亲们听了他的话,持怀疑态度,并给出 “土地所宜,一定不易”八个字。

徐光启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花钱购置二十顷田园,相当于两千亩地,他打定主意要大刀阔斧,排除一切干扰试种水稻。

其实,在葛沽试种水稻第一人的并不是徐光启,而是明代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

明万历二十八年,他见津郊葛沽、白塘口一带荒地甚多,无人种植,就大胆采用江南“十字围”耕作之法,利用海河之水灌溉去除盐碱,开创天津种稻先河。

十三载后,徐光启寻着汪应蛟足迹来了。这次他要试种更优良水稻。他托朋友从南方买来尚好稻种,又自己设计制作风力车轮,开启葛沽种植水稻之门。

风助车轮转,日夜灌田忙。就这样,徐光启整日泡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他有时忙得顾不得回营房吃饭休憩,乡亲们敬重疼惜这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官”,从家里盛来香喷喷挂着葱花儿的手擀面,端来可口嫩滑刚出锅的水鲜饺。

徐光启居住的大营,设施条件非常简陋。床铺都是用干枝树杈子做的支架,上面铺就木板草席,躺在上面硬邦邦的极不舒服。营房里,春秋两季还好说,可到了冬夏就难捱了。

冬天,西北风像饿狼般嗷嗷叫着,顺着门缝直往里钻,乡亲们怕他睡硬板床湿冷,就运来熟土稻草为他盘了一铺火炕,暖热干燥的火炕不知为徐光启抵挡了多少瑟瑟寒风。

知了鸣叫、池蛙鼓噪的夏季,乡亲们怕他夜晚难以承受虫蚊肆虐叮咬,就撒开人马到田里割来一种青草,晒干后编成几绺辫子,夜间点燃放置门口为其驱蚊避虫。有了这种天然蚊香,夜里再无蚊虫肆意侵扰了。不仅能掌灯夜读,还可睡个安稳踏实觉。

东方渐渐发白,几只翠鸟几声啁啾,惊醒了梦中人。徐光启揉揉惺忪睡眼,一骨碌翻下床,忙找寻自己的换洗衣物。打开简易箱柜,盈鼻扑来一股桂花儿香,一打浆洗干净的衣物服帖地摆放在柜子里。他抽出一件抖开,惊喜地发现肩周开裂部位已用细密针脚缝补好,这个大男人心头一热,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

百姓的情义他记下了。他同样用一颗善良真挚的心对待乡亲们。当时他试种的粮食不仅有水稻、大麦、小麦、高粱、豆类和红薯,还有白菜、旱萝卜、青水萝卜、胡萝卜、菠菜、韭菜、芫荽和白薯等种类齐全的蔬菜。

“庭院深深晴旭里,隔墙风送菜花香”。粮蔬丰收后,徐光启除少部分留给自己外,其余都给予周遭的乡邻。他还在葛沽挨家挨户调查走访,若发现谁家生活困顿,大人小孩儿无钱看病,他都要拿出银两来周济帮衬。

徐光启本是一位农业科学家,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在天文、历算和农田、水利等方面都做过深入研究。编纂《泰西水法》《同文算指》《勾股义》《农政全书》《几何原本》等书籍,一生著述丰厚。

徐光启不分昼夜、不辞辛苦,科学试种水稻,终获得成功。当时的葛沽放眼望去,绿油油、水晶晶一片,如波涛汹涌,似漫卷云舒。古人一首诗就是当时最好的表述:“水田漠漠连平芜,插秧远近秧马扶……南人漫说江南好,尝新亦有葛沽稻。”

葛沽百姓没有忘记这位仁义敦厚的科学家。为纪念他在农业水稻上作出的突出贡献,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人们在葛沽海防大营以北(今大营村北侧)修建徐公祠。殿堂正方位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堂内,塑有徐光启坐像,目光如炬、神态安详。对面墙壁以娟秀俊逸小楷题写徐光启葛沽推广种植水稻全过程。

当时空穿越至1875年,清朝千总周盛传来到天津津南小站并看上这块风水宝地。

小站与葛沽毗邻,现同为津南区域,地理位置相近,人员往来频密。当时小站还是人烟稀少沼泽旷野之地,位于津沽陆之间,天津卫、静海城、大沽路、岐口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盛传深知要想重兵长期守护,不能没有粮食供给。为减轻朝廷负担,增加军饷,他经多方考证派清军将士开挖马厂减河。就这样,一条清流潺潺的大河——马厂减河将小站拥揽入怀。这条河流不仅与千年大运河相通,还一路哼着歌儿,撒着欢儿扎进海河的臂弯。正是这条河流,将大运河甘醇的优质水源引致小站,为种植优质小站稻灌制了甜浆蜜液。周盛传总结前人经验制定了“疏引河沟,开浚河渠,改良土壤,种植稻田”的方案,续写了小站稻的辉煌篇章。

翻开厚重的历史书简,明代徐光启的葛沽试种水稻与清朝周盛传种植的小站稻有着一脉相承的同宗同源谱系,而奔腾不息,美丽妖娆的京杭大运河,亦为优质小站稻的声名远播立下汗马功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