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千丝万线,尽显蜀风雅韵

2021-11-11  16:24:05         稿件来源: 四川发布

首批天府旅游名牌公布

9个天府旅游名品入选

其中的两个名品

围巾披肩系列

熊猫(框画)系列

都是用蜀锦、蜀绣制作的哟

 

 

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近

蜀中瑰宝──蜀锦、蜀绣

一起感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蜀绣

 

丽靡螭烛

若挥锦布绣

望芒兮无幅

这是有关蜀绣的最早记载

短短一句话

描绘出了当时成都

“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繁荣场面

 

 

蜀绣又称川绣

起源于川西民间

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

故称“蜀国”

蜀绣便因此地缘关系而得名

 

 

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

共有12大类、130余种

常用的针法有晕针

木石木针、铺针、滚针

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

为表现绣物的质感

体现绣物的光

色、形,发展了多种晕针

 

 

这些针法

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

细腻而生动的图像

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

还能恰当地表现

各类不同的光、洁、粗

细、软、硬、松、散

以及人物穿着的、纱、罗

锦、缎、单、夹、棉、毛等质感

 

 

蜀绣以本地织造的

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

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

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

 

郝淑萍《九寨秋色》

孟德芝《秋色高原》

 

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

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

构图疏朗、浑厚圆润

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发展历程

 

汉末三国时期

汉代,宫廷官府对织锦的需求量大,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

隋唐后

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明清两代

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

1925年前后

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

20世纪70年代末

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

 

 

千年来

蜀绣有过繁华

也有过落寞

如今它正在绽放

最美的芳华

 

 

近期,蜀绣·围巾披肩系列产品

更是入选了天府旅游名品

 

 

这些产品

甄选丝质密实、100%桑蚕丝

结合非遗蜀绣工艺

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技艺

图案立体自然凸浮于面料上

深受游客喜爱

 

 

蜀绣绵延数千年

无论是其文化内涵

还是其针法技艺

都一气呵成,气韵连贯

令人爱不释手

 

 

蜀锦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匹晚霞

 

 

蜀锦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

兴于春秋战国时期

盛于汉、唐、宋

是一种具有

汉民族特色

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

“锦城”“锦官城”的美名

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

故岷江又称“锦江”

成都的许多街道

建筑物都打上“锦”的烙印

如“锦官驿”“濯锦楼”

“锦里”“锦绣路”等等

蜀锦植根于蜀文化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早在秦汉三国时期

蜀锦就已走出四川

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它在举世闻名的

南北“丝绸之路”中作为

文化交流及贸易的载体见证了历史

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蜀锦的品种繁多

传统品种有雨丝锦

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

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

 

 

雨丝锦是锦面用白色

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

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

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

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

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方方锦是缎地纬浮花

在单一地色上

以彩色经纬线配

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

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

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

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

望江楼、百花潭等

 

 

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

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

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

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

有的加嵌金线

如宝相花,色彩丰富

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浣花锦,又名落花流水锦

相传当年浣花溪畔桃树成林

一到开花季节,落英缤纷

随溪水荡漾

因此设计者设计了这一款纹样

其特点是底组织

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

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

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

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

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

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

富有光泽

团花、葵花、“万”字

“寿”字等都是常见的图案

 

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

明暗匹配,层次分明

并以色晕过渡

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织造的布帛已十分精细,并以图案的生动、织纹的精致、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誉为“蜀锦”。

汉唐 

汉代,宫廷官府对织锦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称“锦官城”,城南的流江始作“锦江”。买卖蜀锦的集市称为“锦市”,锦工居住的地方叫“锦里”,锦官居住的地方叫“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

宋元 

宋元时期,蜀锦在继承汉唐风格的前提下有了更多创新和发展。宋代,成都府尹吕大放建成都锦院,号“锦官楼”,保持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又因边境战事需求,官府在成都扩建三处茶马司锦院,以织锦换取少数民族战马,极大地促进了蜀锦的生产。

明清 

明末,满清入关,生灵涂炭,蜀锦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锦坊尽毁,花样无存”,直至清代中期,成都蜀锦得以恢复,当时有织机上万台,从业人员又恢复到十来万人。清代末期,蜀锦日渐衰落。

民国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打击。蜀锦风光不再,一片萧条。

解放后 

60年代初,成都蜀锦厂的艺人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改高潮,在保持和保证蜀锦核心织造技艺不变的情况下,用电动动力代替人工动力织出了原汁原味的蜀锦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80年代蜀锦产品远销海外,为成都市轻纺行业创汇大户,当时有织锦机505台套,职工2800多人,年产值上亿。

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进行的制裁和反倾销冲击到蜀锦产业,蜀锦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如今

蜀锦织造技艺传承

正在迎来复苏的春天

近期

蜀锦·熊猫(框画)系列

入选天府旅游名品

 

 

框画采用传统蜀锦工艺

画芯含桑蚕丝,画框实心松木

款式有蚕宝、太极、川剧

福娃、恋竹、竹影、和谐等

深受游客欢迎

 

 

 

蜀绣与蜀锦的不同

 

蜀绣和蜀锦衍化出“锦绣”一词

在我国古诗词中文人墨客

常常将“锦绣”并列使用

实质上这只是他们对“织锦”

“刺绣”的共同赞誉

而不是指两者是一样的

且不能混为一谈

 

 

技艺不同

 

蜀锦是“织锦”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织

而蜀绣是“刺绣”

是绣娘们依靠一针一线慢慢绣制而成

 

(上为蜀绣,下为蜀锦)

 

 

材料不同

 

生产蜀锦的材料目前主要是蚕丝

而蜀绣的绣线则多为蚕丝线

 

(上为蜀绣,下为蜀锦)

 

 

工具不同

 

蜀锦是织出来的

所以生产蜀锦的工具就是织机

而蜀绣的生产工具则是绷子和绣针

 

(上为蜀绣,下为蜀锦)

 

 

品种不同

 

蜀锦主要是以

生产蜀锦工艺品为主

其实用品是没有单双面之分的

而蜀绣的产品就没有

特别明显的界限

实用品基本上都是单面绣

而欣赏工艺品则有单双面之分

 

(上为蜀绣,下为蜀锦)

 

作为巴蜀文化的突出代表

蜀绣蜀锦工艺

历经风雨变幻,兴衰起落

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不断发展演绎

成为中华的瑰宝,民族的骄傲

 

 

—END—

素材来源:四川非遗、成都非遗、成都发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