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南充嘉陵:发展优质教育 回应群众期盼

2025-9-11  16:33:4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更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南充市嘉陵区提出擦亮“工业当家”“城市温暖”“教育未来”三张发展名片。其中的“教育未来”名片是回应人民群众殷切期待的务实之举,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嘉陵区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书写着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

改造后的李渡中学

完善基础设施

“看这新校门,银灰色大理石裹着石柱,‘李渡中学’四个字多精神,跟旁边的深灰色屋檐一搭,又庄重又洋气!”近日,在嘉陵区李渡中学,正在校门改造现场督查的该校信息办主任唐书林,指着新建的校门兴奋地介绍。一旁,工人师傅们蹲在校门前广场上细心更换破损地砖,现场一派忙碌。

“校门改造只是开始,咱们还规划了第二标准操场、食堂和地下停车场。”唐书林说,这些项目建成后,师生就餐、体育活动条件将大幅改善,校园环境将再上新台阶。

这座新校门,正是嘉陵区校园基础设施升级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嘉陵区委、区政府坚持硬件提质与内涵升级“两条腿走路”,全力夯实教育发展“硬底子”。近3年,全区新改扩建11所学校,新增校舍22万平方米;11个市、区级教育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之江小学南校区已打围开工,南高文峰校区二期、陈寿小学、春茶幼儿园等11所新建学校陆续投用,新增1.6万个学位,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学难”。

去年下半年起,嘉陵区聚焦家长接送难题,实施城区校园“三件套”工程。在火花三小、思源实验学校等学校周边,先后建成7个停车棚、3座公厕、180把休闲座椅,家长们纷纷为这一暖心举措点赞。

教育装备也同步升级。如今,全区学校实现校园网、班班通、录播室全覆盖,还搭建起“智慧教育云平台”。农村学生通过“云端课堂”“名师课堂”,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共享优质资源。

从新校门到宽校舍,从“三件套”到云平台,升级的基础设施勾勒出嘉陵教育高质量发展图景。接下来,全区将继续推进学校改造,朝着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目标迈进,让更多师生享受到发展红利。

建强教师队伍

“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解决一个难题——为啥摩擦会起电?”9月2日上午,阳光洒进嘉陵区陈寿中学初2023级13班教室,物理老师段长春拿着教具走上讲台,一句话就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课桌上,物理课本与自编的校本教辅《课堂内外》整齐摆放,黑板上“摩擦起电源自电子叛逃”的字样格外醒目,一堂充满“笑点”与“知识点”的物理课就此拉开帷幕。

“段老师的课总是充满笑点,讲干冰特性时,他一句‘干冰不是冰,正如单身狗不是狗——它是固态二氧化碳!’让教室成了‘脱口秀’现场,笑声不断。”学生王语涵说,“上段老师的课,在欢声笑语中就把知识学了,根本不会走神。”

课后,段长春的微课成了学生学习的“法宝”。走进段长春的办公室,翻开他的备课笔记,密密麻麻地标注记录着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思路,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备课就像医生看病,先要摸准‘学情脉搏’。”段长春利用课余时间录了大量微课,覆盖物理学科难点。学生陈思琪坦言,以前物理跟不上,靠微课查漏补缺,成绩进步明显。

从教26年,段长春既是学生眼中的“趣味老师”,也是同行心中的“专业标杆”。教研室内,常能看到他和其他老师围坐一起交流教学心得、探讨难题;他创立“备课六维法则”,带领团队编写校本教辅,破解了“刷题低效”问题,成为区域教学范例;他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多次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从优秀教研组长到教育部新时代学科领军教师培养对象,再到南充市嘉陵江名师,荣誉见证着段长春的深耕与坚守。

段长春的育人路,是嘉陵区师资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区以师资建设为核心,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三名工程”,建成省市区名师工作室20个,培育省级名师25人、骨干教师225人;推进思政课教师“青蓝工程”,开展专题培训、开发特色课程,斩获多项省级荣誉,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开展覆盖1.5万人次的教师培训,以“导师带教+项目历练”助力新教师成长;设立7个学区,促进师资、资源、数字共享,教师交流轮岗率达15%;同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研教改,组建基础教育网链教学联盟,打造领军学校。此外,还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严惩违规行为,评选“师德标兵”,深化“校联体”机制,推动名师辐射乡村,破解城乡师资差距。

推进艺教融合

特色教育是点亮学生个性成长的“明灯”,也是嘉陵区推进艺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每周星期三、星期五下午,南充高中嘉陵校区格外热闹,各特色社团绽放活力,剪纸声、航模调试声、乐器演奏声交织成校园交响曲。“中国结里藏着古人的智慧,每根绳的缠绕都有讲究,大家跟着我先把绳对折,注意力度均匀。”9月3日下午,该校传统工艺社的老师手持彩绳,一边讲解中国结的来源与寓意,一边手把手示范编织步骤。同学们围坐成圈,眼神紧随老师,指尖跟着摆弄,不时交流编织方法。“我喜欢传统文化,也爱动手,进入学校就加入了传统工艺社,每周都能学新知识,课余生活特别充实。”社团成员赵诗琪说。

据了解,南充高中嘉陵校区现有科技航模社、繁星天文社、南馨心理社等40余个社团,涵盖科技、艺术、心理、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挖掘兴趣潜力、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据了解,嘉陵区58所中小学校均根据艺教融合方案,通过课后延时服务等方式,搭建起特色社团平台,涵盖体育、艺术、文学、科学科创、非遗手工等多个类别,还邀请专业教师和艺术家进校园指导,惠及超2万名学生。同时,全区在中小学校推广“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

按照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嘉陵区正科学布局新城新区教育点位,全力构建覆盖全学段的现代校园体系,并将根据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打造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兼具人文内涵的现代化校园。“教育硬件提升仅是基础,教育需要进一步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嘉陵区教体局总督学赵世文表示,接下来,区教体局将协助全区各中小学和幼儿园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鼓励学校注重人文环境塑造,打造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内容,形成“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