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汶川:文旅融合新征程 乘势而上再出发

2020-7-27  11:57:29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唐千惠  周圆韵  庄媛  郑泓  鲍安华

7月26日,连降大雨的汶川县难得天晴,绵延的青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苍翠欲滴。

早上9点左右,汶川绵虒镇大禹祭坛前,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大禹华诞庆典仪式。在羊皮鼓队的助行下,民众拾级而上,向大禹祭坛敬献贡品、恭读诵文,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汶川,川西北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5·12”特大地震之前,曾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业重镇,以冶炼工业为主的高耗能产业同时也伴随着高污染。后来,在震后重建过程中,汶川在国家制度优势的强大支撑下,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将川西文化、羌族文化、大禹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构建了亲近自然、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文化“活起来”, 旅游“火起来”。2019年,汶川接待游客62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旅游收入28.73亿元,同比增长14.9%;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人,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到了17%。去年4月,汶川更是从四川多个旅游名县里脱颖而出,成为我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之一。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汶川,从“特大地震震中”到“天府旅游名县”的蜕变过程,是挖掘和践行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打造“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更是助推汶川“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走出四川走向世界的过程。

2020大禹华诞庆典仪式现场  (图片由中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汶川是川青甘三省的交通走廊,是坐落在国家熊猫公园里的“无忧城”,更是四川省建设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的桥头堡。

在这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蕴,为汶川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首次来到汶川参加大禹华诞庆典活动的诗人凸凹,仔细端详着祭坛景区大门入口处的“东汉景云碑”(复刻版,原版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内),看到碑上载有的“术(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等内容,他感叹连连,“这是研讨大禹文化的历史鉴证,对我们撰写大禹文化有极为重大的考古参资价值!”

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的萝卜寨,当地的羌族男儿常为游客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羊皮鼓舞,游客能在这里观看、倾听、触摸古羌文化。

距离汶川县城1公里左右的“汶川无忧花果山”,立足县域北部汶川甜樱桃等优势特色产业,将农业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位于此地的布瓦村已成为汶川有名的“旅游示范村”。

索桥村,既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近两年,在浙江援川工作组的帮扶下,确立了“产业+旅游+文化”的转型发展路子,并成功打造出汶川第一个岷江百合观赏基地。

……

如今,以威州、绵虒、水磨、映秀等城镇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游;以萝卜寨、布瓦村、羌锋村等特色村落为代表的乡村游;以大禹文化旅游节、汶川甜樱桃采摘节、熊猫O2音乐季等旅游节庆活动为代表的民俗体验游都已经成为品牌,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了旅游产品多元发展的体系。

星罗棋布的文旅资源,让汶川揽回越来越多的“奖状”。

近年来,汶川先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水磨镇荣获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创造了以全域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脱贫致富、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跨界创新亮点频现

文旅融合,既是诗和远方的牵手,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当下,文化旅游正逐步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旅游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景观,新技术、新合作、新热点、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形势下,汶川近年来也从多领域、多角度出发,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7月23日,汶川映秀镇又迎来一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游的小朋友。近两年,每到假期,映秀镇就会迎来研学游高峰期。

映秀镇“爱国文化热”的背后,是汶川在“文化+旅游”的战略下,自2018年开始全力推进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结果。当前,汶川以映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家国情怀宣誓广场、家国情怀书院等“十大体系”为支撑,建立了“家国情怀、应急管理、生态文明”3大特色课程体系,已让700余万游客得到大爱精神的洗礼。

开发文旅产品的创新之举,汶川远不止于此。

引入智库——汶川聘请了9名知名文旅专家及本土学者为专家顾问,为汶川文旅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与清华大学、中央民大附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院校合作,为文旅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携手联盟——汶川积极融入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和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大茶马古道联盟,并与四川博物院和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博物馆建立“古蜀文明·溯源联盟”,携手共谋共赢之策。

创新营销——今年,汶川因时因势制定了《无忧地·慢生活2020年汶川文化旅游营销工作方案》,推出一个主题电影发布会、一部汶川旅游形象IP“汶汶”“川川”的大熊猫成长日记和“大旅游节会+体育赛事”活动营销,以故事分享、云签约、云旅游、线上5G营销新模式打破线下空间壁垒。

东西协作——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举行大禹华诞庆典活动,汶川将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搭建浙江、汶川两地的大禹精神交流互动机制,形成汶川大禹华诞庆典与绍兴大禹公祭遥相呼应的格局,全面展现大禹“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家国情怀精神,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近年来,汶川县坚持‘+旅游’融合发展之路,着力让汶川旅游在全国旅游大格局中散发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标注的家国情怀之光、熊猫家园标注的生态文明之光、大禹故里和古羌文化标注的历史文化之光‘三束光’,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汶川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君表示。

攻坚之年不负韶华

2020年,是汶川的文旅项目攻坚年。

面对“如何进一步擦亮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的考题,汶川对比10个天府旅游名县大数据了解到,来汶川的游客过夜占比和逗留天数分别为11.27%、1.756天,仅排第10。同时,游客消费排名第9,距第一名相差甚远。因此,汶川分析得出“文旅产业根基还不够牢,配套设施、和旅游产品等均存在短板”等问题。

汶川,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磨难,因此,善于反思也善于改变。

大投入推动大发展,汶川整合财政资金1.5亿元,全面提升建设天府旅游名县,继续深挖“大道无神”资源优势,加快熊猫大道、茶马·藏羌风情大道(汶川段)等旅游示范路建设,有序推进龙溪阿尔沟、无忧花果山、绵虒三声音乐广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完善康养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加快游客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重点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旅游厕所,不断提高旅游品质。

同时,出台《汶川县激励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汶川县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疫情下全国各地旅游业均受到较大影响,但是此次来到汶川参加大禹华诞庆典活动,看到身着羌族服饰的当地人载歌载舞欢庆盛典,让我不仅看到了文化的活力,更看到了旅游业复苏的动力。”首次来到汶川的《天津文学》主编张映勤表示,“我以后还想来汶川!更深入地了解大禹文化、羌族文化!”

当前,汶川正努力提升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以及文旅产业竞争力,主动融入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县域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推进融合,进一步推进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面展示康养汶川的新形象,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力争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汶川,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璀璨文化,具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旅产业,用新时代下跨界创新的成果,铺就走向世界舞台的康庄大道。

讲好汶川故事,优化汶川服务,展示汶川形象,“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汶川实至名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