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保工程”实施20年 累计投入430亿元
林地面积达3.7亿亩 林业总产值突破3400亿元
10月31日,记者从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周年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自1998年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来,20年时间,四川以“天保工程”为引领,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干旱河谷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较好地履行了国家赋予的生态重任,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为四川生态建设的重要名片。
记者从会上获悉,20年来,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资金430亿元,坚决“停”,把“森老虎”请下山;从严“管”,变伐木人为护林人;大力“造”,变砍树人为种树人;有序“转”,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全员“保”,维护林业职工利益;深入“改”,完善政策和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保护了珍贵的天然林资源,让大自然得到了休养生息,全省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保工程”实施20年以来,我省森林资源大幅增加。20年来,工程区累计建设公益林8547万亩,累计完成森林抚育167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9万亩。全省林地面积达到3.7亿亩,森林面积由1.76亿亩增加到2.76亿亩,森林蓄积由13.86亿立方米增加到18.6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8.03%,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如今的四川,随处可见满目青山、绿意盎然。
生态经济不断壮大。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采集业、生态旅游业等得到大力发展,有效改变了林业产业对于木材采伐的依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林业经济触底回升。全省林业产业基地超过1亿亩,其中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700余万亩。竹子、花椒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核桃居全国第2位。竹浆造纸、板式家具产量和产值高居全国第1位,林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3400亿元。
林区民生显著改善。国有林业职工全部实现转岗就业,职工平均年收入5.87万元,是工程实施初期的9倍。林业职工五项保险补助政策全面落实,林区道路、水、电、管护用房等基础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按时兑现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惠及全省589万农户、2400余万人,向88个贫困县年补偿资金高达9.44亿元。通过调剂天保工程国有林管护费,聘请建档立卡贫困生态护林员4.7万名,带动7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生态功能有效增强。监测显示,四川天保工程区每年涵养水源502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9090.6万吨、保持土壤肥力1149.7万吨、固定碳量4758.6万吨、释放氧气9968.6万吨,年生态服务价值1.08万亿元。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757.2亿吨,减少土壤侵蚀1.4亿吨,固定碳量6974万吨,释放氧气1.4亿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76万亿元,居全国前三位。
“要坚持落实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有序推进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持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改革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监管体制等措施。”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发挥工程“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着力构建“生态安全、自然保护、绿色产业、支撑保障”四大体系,着力推进天然林保护由工程型向制度型转变,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