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记录者,更是书写者。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同步前进的中国会展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催化剂”。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会展业也迎来了新征程。一年的时间,中国会展用实力书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篇章。
当前,会展业已成为展示大国外交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会展行业在促进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6月的上合组织峰会、9月的中非合作论坛、11月的首届进口博览会……众多重要国际性展会的举行,都表达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决心,而中国会展也通过举办国际性展会,再一次闪耀世界舞台。
航拍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场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展”大国实力
向世界会展强国看齐
11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落下帷幕。其间,来自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前来“买买买”。一份份大额订单合同,一波波来自世界各国的新老伙伴,5000多件首展商品,让不少境内外客商在进博会上“满载而归”,收获颇丰。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
进博会精彩瞬间:食品及农产品展区
“展”现大国实力的还不仅于此。
日前,主题为“四十年·改革开放智能化·创新发展”的2018中国会展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杭州)城市会展发展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泽炎认为,到2035年,中国有望进入世界会展强国之列。
会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会展业也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今年是中国会展业稳中有进不断改革开拓的一年,明年行业发展的机遇和内生动力依然存在,坚定会展业发展的信心比金子更为宝贵。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在大会上谈到,中国展览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壮大,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经过40年的培育发展,中国展览业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格局、行业格局和规模格局特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展会体系和管理体系,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平台,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平台和抓手。
陈泽炎认为,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会展业由大到强打下了基础。中国会展业做强有诸多突出优势: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为世界市场,强大的市场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民生改善与消费升级给会展业发展带来新题材。二是国际优势。“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带动了会展业务的发展。三是国力优势。今年中国的4场主场外交活动,异彩纷呈,体现了强大的国力,同时也带动了展览服务水平的提高。另外,还有体制优势、场馆优势和教育优势等。
中国馆以“澳门荟”为主题设立澳门展区
“探”未来之路
“产城融合”打造会展服务功能集聚区
中国会展未来如何发展?作为会展大国,我国会展业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
11月2日,2018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会暨国际会展功能区(集聚区)建设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产城融合”成为会上的高频词。
近年来,随着会展城市竞争的加剧,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各地相继提出了会展综合体、会展集聚区、会展功能区,甚至会展生态区的发展战略,由此不难看出,随着会展业认知的不断深化,会展业的产业背景也发生了更大变化。
进博会精彩瞬间: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
“产城融合,打造会展服务功能集聚区。”储祥银认为,会展服务功能集聚区是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在他看来,会展业态的集合包括会议、节庆、赛事、展览、演艺。“会展业的发展也在经历从单一场馆到会展集聚区、产城融合等更利于会展业发展的阶段,会展产业要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储祥银表示,打造会展功能区的前提是做好大会展,在做好“产业+会展”“市场+会展”的同时,也要做好“会展+旅游、+文化、+健康、+休闲、+金融”的文章,还要做好大服务,即会展产业链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
“这是中国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新探索,也是我国会展业由点到面、由龙头到产业链聚合的发展转变。”袁再青表示,会展功能(集聚)区的关键是会展产业链上相关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吸引,应该包括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开发区相互关系的协调等。(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周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