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中国台湾的纺合实业总经理胡詠钦先生在首届构建中国职业装绿色智能生态圈论坛暨润泽翔盛功能性面辅料交易平台运营两周年年会上,就如何使纺织品做到全球最低碳指数、水指数进行了演讲。
纺合实业总经理胡詠钦先生演讲
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南浔举行。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纺织行业大佬等众多嘉宾就“构建中国职业装绿色智能生态圈”进行了深入探讨。
纺合实业总经理胡詠钦先生以绿能纤维实践案例就如何使纺织品做到全球最低碳指数、水指数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化纤类:使用无水染整来取代水染整,配套无机粉体取代有机染料;二是天然类(丝、麻、棉、羊毛、黏胶等):使用经组织培养(非基因改良)来取得植物颜色的一致性,使天然原料具有工业化的可行性;三是使用高分子聚合的方式将纺织“混纺”的废弃物不用使用烧或掩埋的方式,而用更有可行性的方式始之环保又节能。
化纤类:
胡詠钦先生表示,使用无水染整的技术(原液染纱)来取代原有以水为媒介的染整方式,使纺织品能大幅度减少水的使用量,减低排放,重点在于色粉必须尽量选用无机粉体(大部分取自天然矿物,与经认证之后的无毒性有机物),更得克服粉体的细化再研磨以及分散等问题,而搭配的有机色粉亦得是通过安全无毒的测试方可使用。
无水染整流程示意(全程在6小时内可完成)
天然纤维(丝、麻、棉、羊毛、黏胶等):
人类几千年来都是以植物为染整色相的来源,但工业革命后因应大量的生产与规格化,天然植物的颜色因为受大自然(气候、土地、日照等影响)不能取得再现性与一致性,以致无法规格化也就无法有效率地生产而慢慢地由化学法所取得的有机色粉也就取代了植物色粉的运用,而纺织品的污染也正是由废水的污染与再处理而形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与纺织品的成本节节升高。
正因为不能控制植物的生长就无法取得再现的颜色,所以必须选择植株择优育苗,但不可使用转基因法,因为会破坏原生态,故采用克隆技术,也就是兰花的种植原理,使用得当的生产方式可使植物得到更高的存活率,择优选苗避开风险才可以使颜色具有再现性,一种可以吃下肚的植物染料才是染整未来的新方向。
选定植株择优育苗
使用得当的生产方式可使植物得到更高的存活率
转基因会破坏原生态(故采用克隆技术)
可以吃的植物染料才是染整未来新方向
混纺废弃纺织品再利用
“我们知道,纺织的混纺布是无法回收再利用的,不能回收的废布与边角料除了掩埋只能焚烧,而所造成的土地污染与空气污染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高分子聚合的方式,将混纺后的废弃纺织品制成规格化的仿木材料,是结合塑料与植物纤维的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木材的天然美观质感、加工容易,具塑胶材质防虫、耐腐蚀特点,可大量生产。该技术一方面可以解决混纺纺织品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筏,既减少土地污染源又可减少碳排放。”胡詠钦先生谈道。
废弃纺织品制成的仿木材料
更改配方后可有现有机台生产
绿能纤维所能产生的群聚效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先由政策引导将此技术推广至如制服类或是学生服装,再引导到各个园区形成规模化(降低成本),然后引导到一带一路政策(约占全球七成纺织产能)方面。”胡詠钦先生表示。
在全球布局上,要制定全球最低碳指数、水指数纺织品标准,制定符合此规范产生的标准色卡,制定标准吊牌推行、后续的相关配套如检测、与周边相关业务的标准,由中国制定标准指导全球最低碳指数、水指数纺织品规范,引领中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之路。
最后,胡詠钦先生总结道,产业升级必须有自我的主张与论证,才能适时适地的与国情相结合,一味地引进国外的新设备,有时只会造成重复的资源浪费,“节能不等同于环保”这种新观念要贯彻推广,节能与环保必须规范,必须要有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