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消瘦、皮肤黝黑,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初见祝红平,他正在蓬安县平头乡四合院村肉牛养殖场里忙碌。
回乡:立足农村搞起畜牧养殖
2015年,祝红平做了一个让亲朋好友当时看起来非常冲动的选择:放弃不错的工作,回乡养牛。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留在村里的寥寥无几,每次回家都感觉家乡越来越荒凉,为什么有着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越来越没落?”想到这里,祝红平决定为家乡做点事,让父老乡亲守在村里也能有稳定的收入。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祝红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结。“在刚打算回家创业的时候,心里有点纠结,不晓得做哪样好,本来是打算搞种植,但考虑到我们这里的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最后就选择了养牛。” 谈起养殖场的建设,祝红平如是说。
对于丈夫的选择,祝红平的妻子徐兰芳坚定地支持着他:“他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其实对面新的选择,祝红平也犹豫过,但他说:“我只想趁着自己年轻,好好干一番事业,为家乡做一点贡献!”
创业:坚持不懈硬闯一方“天地”
一开始,不了解养殖和疾病防治知识,祝红平经常会在网上学习养牛经验,或者到其他的养殖场取经,学习更科学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他就去请已退休的兽医、养牛专家。
除了没有市场经验外,因为严重缺乏资金,请不起人建牛舍、买不起饲料等问题不断煎熬着他,靠着一颗不怕挫折的心,他硬是挺了过来。那段时间,为排遣内心痛苦,他总是和牛呆在一起,看着牛儿清澈的眼睛,一切苦恼都烟消云散。
四合生态肉牛养殖场占地5亩,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虽然请了工人,但祝红平更多的是和妻子一起身体力行,割草、喂牛、打扫卫生,背饲料上山,这些对他夫妻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祝红平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建有化粪池,实行牛粪便的干稀分流,所有干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用于种植玉米、黑麦草、甜高粱等作物,作为养殖场肉牛食用的饲料。这种循环的种养模式不仅能够节约养殖成本,还能够确保牛肉的品质和生态环保。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2018年,养殖场存栏肉牛200多头,收入了200多万元。
在种地、收获时节,养殖场也会请当地农户前来帮忙,每天100元的工资,最忙的时候每天有近10名村民在养殖场做事。
“粉碎后的秸秆,是上好的青饲料。”祝红平说,饲养肉牛对青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为此他种了100亩地的黑麦草、玉米和甜高粱。同时,他还送了20亩的玉米种子给当地农户种植,玉米归农户,秸秆归他。周边农户的玉米秸秆他也请人收集。既让当地农民增收,又防止农民就地燃烧秸秆污染空气。
发展:托管养殖 生态养牛
为村民找到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也是祝红平回乡创业的初衷。如何带动更多的乡亲,特别是怎么帮助留守在家的老人或者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增收致富。从2016年开始,祝红平就主动与当地群众商量,决定通过“托管养殖”模式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托管养殖就是养殖场将进入繁殖期的母牛免费给有意愿的村民喂养,待母牛产仔后,养殖场以市场价从村民那里收购小牛,卖小牛的收益与农户三七分,农户七成。如果村民不愿意继续饲养母牛,可将其归还养殖场。”祝红平说,托管饲养由养殖场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防疫管理等全程服务,农户只负责日常放养看护。
目前,当地有40多户村民在祝红平那里托管了40多头母牛。
“托管养殖模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不用自己花本钱便能赚钱的路。”村民祝启春说,去年他家托管了30多头母牛,目前已经成功产下小牛20多头,这些小牛已经为他家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祝红平在大力发展生态养牛的同时,还利用充足的牛粪和周围宽广的荒山,种植了多个品种的优质水果和中药材,这些水果由于使用牛粪为有机肥料,其果品味道鲜美可口,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市场供不应求。
如今,祝红平成立了四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四合院村和附近数十户贫困户、提供种牛及养牛技术培训等。对部分特困群众,祝红平先免费赠送犊牛,并跟踪搞好服务,帮助其配制饲料,教其饲养技术和方法,先后带动全村13户发展规模养牛。目前,祝红平养殖场内的育肥牛供不应求,连周边县(市区)的部分村民及养殖户都专程前来学习或采购他的杂交牛犊,这让四合院村的养牛群众看到了致富奔康的曙光。
(郭安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小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