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精心绘制产业项目“施工图”
四川经济日报内江讯(徐艳梅 记者 毛春燕 李弘)2019年是内江市的“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今年该市产业和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推动落地落实落效?日前,内江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内江市“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导向,细绘了产业项目“施工图”。
《方案》明确,推进产业项目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鲜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导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项目建设,为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方案》明确,今年产业项目工作目标为:全市“5+4+5”产业体系(即“四新一大”产业、四大特色农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基本建成,“5+4+5”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增加值突破3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实施省、市重点项目425个,总投资3300亿元以上,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70亿元;今年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同时,《方案》要求紧紧盯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新一大”、现代服务业、乡村振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安全应急、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回家工程”等方面,谋划储备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培育转化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为保障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和全年目标顺利实现,内江市建立服务推进产业项目“六大机制”。
——建立产业项目信息通报机制。制定重点产业项目进度报送制度,对投资进度、形象进度、资金到位率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及时梳理汇总并报送市委、市政府。建立产业项目债券信息通报制度,争取项目债券资金,坚持每月分行业领域、分责任单位通报全市项目债券发行、储备情况。
——建立产业项目谋划生成机制。坚持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谋划生成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和有关机构指导项目谋划生成工作,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全程跟踪项目生成、项目管理;定期深入基层实地调研,逐一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踏勘、研究问题,做好重点项目谋划生成指导。同时,鼓励企业立足自身发展和全市产业发展重点,谋划大项目。
——建立产业项目实施推进机制。按照“条块结合、分线作战”的项目纵横推进工作格局,实施市领导联系指导特色产业发展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作用。实行主要领导季调度、分管领导月调度、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周调度的协调推进制度。
翻开《2019年内江市“5+4+5”产业体系责任分工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新一大”产业、四大特色农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全部被明确了工作目标、联系领导、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
——建立产业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将重大产业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及中央、省专项支持范围。针对性解决资金和水、电、油、气、运等要素问题,优化土地精准保障机制和措施。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促进产业项目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研究出台支持项目建设的相关财政政策和激励办法,探索创新项目融资贷款、担保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各类产业发展基金,不断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建立产业项目审批服务机制。开展项目政务环境优化提升行动,结合“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创新产业项目审批服务改革,研究支持项目审批便利化相关机制,建立项目一站式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推广项目“承诺制”服务模式,缩短项目审批流程和时限。
——建立“走上去”“走出去”考勤通报机制。对接国家、省相关政策,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所涉项目、资金、政策“走上去、走出去”工作方案,突出工作重点、分解目标任务、细化活动安排、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