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充达州常住人口数排前三 全省百万人口县达12个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 李洋)3月19日,四川省统计局在成都召开2018年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常住人口连续8年增长,尽管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但是“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显现,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
常住人口全国第4位
城镇化步伐加快
201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前三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其中,城镇人口4361.5万人,乡村人口3979.5万人,城镇化率52.29%。全部人口中,男性4204.1万人,占50.4%;女性4136.9万人,占49.6%。
全省常住人口数排前十位的市(州)分别是: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凉山州、绵阳市、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德阳市、巴中市。10个市(州)常住人口之和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比重为69.2%。
据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陈智介绍,四川常住人口自2011年起,已连续8年实现增长,平均每年增加37.4万人。
人口持续平稳增长主要原因有:一是四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2011年以后持续增加,尤其是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四川出生人口增加较多、死亡人口保持平稳,这是全省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四川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吸引各类人才来川就业创业;三是四川大力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就业创业、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四是四川得天独厚的宜居宜游环境和开放共享的包容性,吸引省外人口入川定居。
同时,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29%,比2017年增加1.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3位,增幅比全国高0.44个百分点。八年来,四川城镇化率增速每年都高于全国,并位居全国前列,反映出四川城镇化发展成效明显。
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2018年,四川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762.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1.13%,比全国高3.25个百分点,比2017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4.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8年全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4%,达到14.17%。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2018年我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重视老龄化问题的同时,还应看到,我省“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201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一孩比例为45.15%,比上年下降1.98个百分点,二孩比例首次超过一孩,达到47.05%,比上年上升0.16个百分点。陈智说,这些数据都说明:“全面两孩”政策对促进四川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加人口数量、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陈智表示,随着四川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将呈消减趋势。但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职工退休年龄即将延迟、大批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就业以及教育的极大发展提高了人口素质,这些都使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依赖的新的结构性红利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
2018年全省15—59岁人口5201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2.35%,比2017年增加33万人,比重增加0.1个百分点。我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超过5000万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480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
百万人口大县达12个
人口流动呈现“入多出少”
2018年常住人口达百万及以上的县(市、区)有12个,分别是:武侯区、双流区、金牛区、仁寿县、资中县、渠县、安岳县、中江县、简阳市、三台县、达川区、宣汉县。
这12个县(区)经济总量合计超过6500亿元,占全省经济比重超过15%。从经济结构看,12个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有11个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从财政实力看,多数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2个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百亿元。同时,12个县中有11个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大多数县农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我省人口流动呈现新趋势。人口流动更频繁,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1310.4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36.4万人,反映出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地区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更加活跃。
同时,流出省外人员减少,省外流入人员增加。2018年流出省外人员995万人,继2017年首次降到1000万人以内后再次减少;省外流入130.4万人呈逐年增多趋势,比上年增加2.4万人,比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2.2万人。其中,成都市人口吸纳能力增强,2018年成都常住人口1633万人,比上年增加28.5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增量的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