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仿高山草甸笼舍中,27只绿尾虹雉悠然踱步。这一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如今在宝兴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工种群,标志着我国濒危鸟类保护取得重大突破。
绿尾虹雉
“自1992年启动绿尾虹雉繁育研究以来,我们已走过30多年的探索之路。”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组组长马红介绍,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历来面临巨大挑战:应激反应强、适应能力弱、自然交配难度大、受精率低。20世纪90年代起,蜂桶寨保护区开始人工驯养尝试,但进展缓慢。截至2017年,全国笼养绿尾虹雉仅存11只,全部集中在宝兴县。
工作人员正在喂养绿尾虹雉
据介绍,2017年,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下,蜂桶寨保护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成立国内首个专项保护研究中心——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担任首任主任。2022年,中心与西华师范大学周材权教授团队成立“博士工作室”,并聘请四川大学冉江洪教授担任顾问,组建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通过突破笼养繁殖、人工授精、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结合野外群体行为、栖息地选择等生态学研究,科研团队成功破解繁殖难题。2024年,中心3对繁殖组合共产蛋13枚,其中11枚成功受精,孵化出9只雏鸟,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85%和82%,首次实现子四代繁殖,各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科研中心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伞护效应”为绿尾虹雉等伴生物种提供了更完整的栖息环境和科研支撑。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人工种群稳步增长,研究重点已转向就地与迁地保护协同推进,最终目标是实现野外放归和种群复壮,让这道绚丽的“蜀山彩虹”永驻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