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芯屹
新中国成立7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思想逐渐开放。 服饰作为人们日常必须的消费品,不仅遮羞御寒,更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的服饰从千篇一律,变得“百花齐放”“各花入各眼”;着装从为了蔽体保暖,变得突出个性和美感……流行衣着关键词的变化,背后蕴藏的更是人们对个性从压抑到张扬、对生活的需求从温饱到精致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服饰变迁,也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浩大史诗。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爱好,更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内涵。
服饰:社会变迁的缩影
58岁的郭建出生于裁缝家庭,是一位从事裁缝工作40多年的老裁缝。过去:一把黑色的大剪刀、一把古铜色的木尺,就是他跟随父亲学习裁缝的家当。回想起以前的穿戴情况,郭建深有感触地说道:“那时的主色调基本都是黑、灰、蓝,款式多为衬衫工装裤,还有绿军装是当时最流行的。那时物资匮乏,服装款式单一,色调沉闷,哪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呀。”
衣服紧缺、款式单一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慢慢成了历史。服饰也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服料子多了,有全棉的、化纤的、毛呢的,各种材质应有尽有,颜色也是五彩缤纷。“以前服装店很少,大家的衣服或是自己改制或是店里定做。”郭建回忆,那时候裁缝可算得上热门职业,定做一套衣服,往往都要等上十天半个月,裁缝师傅忙的话甚至要等更久。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县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和样式也越来越多,不仅衣服面料的选择更多了,衣服的款式也更新颖了。“那时候常能在制衣店里看到对照杂志款式定制的衣服,大街上的服装店也越来越多,款式颜色越来越‘潮’……”
“我最记得那时流行过的‘的确良’‘大垫肩’,街上女孩子穿的都是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连衣裙,用当时的话讲,就是太‘时髦’了。”随着时代的更迭,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进入改革开放初期,色调也从灰白过渡到多彩,人们开始接受并追求外来的“奇装异服”款式。“西装热”代表着对国际范儿的追求,宽肩服装张扬着自信风度,紧身健美裤更是追求开放的体现,蓝色白条纹的运动衫、海魂衫和回力鞋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新潮流。
着装:折射出时代缤纷
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紧跟国际潮流,演绎了中国的都市时尚。这时人们不再盲目追逐流行或者只看重衣服的样式,而是开始主动选择一些高档服饰、舒适材质,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衣服用料能兼具美观和实用性。职业女性穿着笔挺有型的套装,男士服装商务休闲的概念开始兴起,衬衫、T恤、运动休闲服装、风衣、羽绒服、棉服、羊毛衫、羊绒衫等适合不同场合的服装类型丰富多彩,日益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牛仔装、紧身T恤、露脐短衫、吊带背心、迷你裙则成为年轻一代的个性言说方式。
大家似乎在一夜之间都时髦起来,使中国时尚开始打开了新纪元。前天是波西米亚风的飘逸大长裙,昨天是显瘦神器A字裙,今天是职业干练的白衬衫……甚至时不时又翻出上世纪的经典单品,稍微改良一下,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流行至今的“老妈裤”。并且,我们可以不必追求西方的流行风格,也能创造出自己的一套中国风热潮,并把它扩大到世界范围。“当我们翻开妈妈,甚至奶奶的衣橱时,就会发现,那件花衬衫、那条波点连衣裙、那条喇叭裤等等,不就是现在时尚杂志上的必备单品吗?”90后的张娟表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定制式服装渐渐成为历史。近几年,定制服装又开始盛行,但现在的定制式服装和以前的裁缝铺子缝制服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和老公的结婚礼服都是私人定制的,婚礼追求时尚、个性,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礼服,有的款式太过大众化,有的个性十足但穿起来不合身,私人定制就不同了,不仅样式可以自己选择,避免撞衫,而且量体裁衣,穿上又舒适。”今年28岁的小杨是一名个性张扬的“90后”,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私人定制结婚礼服,是因为它更具个性、更有品质。
品牌:消费渠道改变
人们除了注重款式和舒适度外,对品牌也逐渐关注。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大批国产服装品牌诞生,耳熟能详的“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等深受年轻人欢迎。同时海外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内地,H&M、ZARA、优衣库等国外品牌服装店在国内遍地开花,21世纪初期及以前,商场,各类大小摊点,成为人们购买衣服的主要渠道。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饰行业对外更加开发,国际大牌入驻内陆,国人消费能力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国人服饰深受流行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更个性化、多元化。LV、CHANEL等时尚奢侈品牌也相继落户,我们不断被开放的交流告知流行色和流行服饰。
购买渠道和支付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发生巨变,消费者也更加注重消费体验。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刷刷手机,全球购、海外购等网购普及,我们可以轻易“剁手”买买买,在网上能看到全世界最时髦的各色服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购物成为中国人购买服饰的重要渠道。款式也更加多样,支付方式也由现金转向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渠道。年仅25岁的姚丽表示:“现在我对于服饰的要求大多是:好看、舒服,90%以上的衣服、鞋子都是网上购买。”
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更多地从服装上勾勒自己的个性,体现个人品味和与众不同。2017年,佛罗伦萨奥特莱斯入驻郫都,市民可以通过奥莱购买世界各地名牌。“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的流行趋势,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国外品牌。”
回顾70年的时尚,我们从追逐外国,到借鉴外国,再到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尚,中国的潮流服饰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越来越闪耀世界。时尚,现已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事物,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价值观。
记者手记:
人们服饰的变化也能一窥社会文化的风向。从前黑、灰、蓝的穿着稍显中国人保守的作风;而如今个性化、新潮流,百花齐放,显现人们开放包容的胸怀。
经济基础推动社会风貌、人文习惯发生改变。新中国70年的服饰变化,少不了人们物质层面、经济层面因素发生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化;正因为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人们有欲望和需求去讲究服饰。郫都人民服饰从朴素单一到多姿多彩,也侧面反映出区域经济的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