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绿树村边合 水美郑家村 ——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水美新村”

2019-12-20  11:26:25         稿件来源: 互联网

近年来,岳池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目标,坚持以“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载体,着力打造白庙郑家、瞿家店和顾县马家、石垭张口楼等10个“水美新村”,其中白庙郑家村2018年为省水利厅命名的“水美新村”,现已申报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该村位于岳池县城西部,距县城10公里,属省级贫困村,全村共397户1460人,贫困户75户279人),呈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成为“产水配套、农旅结合、扶贫攻坚”的新亮点。

以水资源为依托,着力构建发展格局

依托辖区内1座小型水库和13座山坪塘等水源工程,统筹安排,科学定位,构建发展新格局。是突出治水理念。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利设施、土地利用、人文资源、资金投入等要素,着力进行水与产业、水与新村、水与生态、水与文化等设施的布局,彰显“上善若水”的美好境界。二是突出产业配套。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在平坝地区布置“稻鱼、稻虾、稻鳝”共生粮食增产项目,在山丘地区布置“千亩桃园”“万亩藤椒”农业增收项目,在河流附近布置星空帐篷酒店、稻田酒店、汽车露营地、金桔烧烤园等农旅结合项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保障。出规划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将郑家村创建“水美新村”规划纳入白庙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总体规划和岳池县农家文化旅游园区建设规划中,并将该村作为核心区域,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挥效益。

以水工程为重点,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围绕解决生产水、生活水、生态水问题的目标,着力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村用水的保障能力。着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延伸供水管网12公里,安装入户自来水397户,彻底解决1460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吃上“放心水”。二是着力实施灌溉用水工程。整治病险水库1座,维修山坪塘10座、石河堰6座,新建蓄水池32口,实施高效节水灌面0.4万亩,新增蓄水能力15万立方米,形成大中小相结合、节约用水优先的灌溉体系。三是着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8公里,新建、整治排沟灌渠3.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亩,水系绿化3公里,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内外水系畅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目标。

以水文化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样板

充分利用区域内水资源条件,以水文化为载体,打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样板。一是注重文化感受。在保护改造原有的百年古井、古堰等水化载体的基础上,实施水景观工程,沿郑家河道逐级设堰,生态打造河道,增设“鸳鸯玉桥”,并将南宋诗人陆游的《岳池农家》诗篇中描绘的“东邻”、“西舍”院落修建在河道两岸,将古时农家“花、酒、丝、姑”生活元素的意境展现在现实生活中。二是注重文化体验。依托大力水库库区和“朝门老院”“竹林潺溪”等自然文化要素,构建集山水绿道、景观游道、文化廊道于一体的“一线七珠”综合生态文化旅游环线,将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充分融合,打造精品农家文化体验片区。三是注重文化传承。将水利设施建设融入美学观念,注入传统文化元素,采用仿古材料,配备景观亭等设施,恢复和保护古井4处、拦水堰3处、引水渠1处,景观打造高位水池、山坪塘堤坝、河道护坡16处。体现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以“水改革”为契机,建立完善建管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水利设施的建管机制体制,确保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多元投入制度。通过统筹财政资金,争取社会捐赠,引导企业投入等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保证了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之所需要(2018年该村共完成水利投资4440万元,其中,中省水利发展资金1240万元,县本级财政770万元,邛崃援建资金930万元,县发展建设集团700万元,PPP项目800万元)。二是建立产权改革制度。按照“多权同确”的安排部署,全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水利工程的权能赋予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效益;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业水权流转机制,促使水利设施、水资源按照市场化取向与土地等生产要素接轨,不断提高水利设施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管护责任机制。建立水利工程巡查机制和联络员机制,确保涉水工程良性运行和涉水事务的规范有序;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和“洁净水”行动要求,明确郑家河道县乡村三级“河(湖)长、警长”,建立河道巡查制度,聘请10名专职保洁员,按照辖区负责制,落实保洁责任,全面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确保水面清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