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成都 坚持四个“聚力” 推动先进制造业迈向“高质量”

2019-1-9  14:39:07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网

□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成都市工业人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推动成都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增长8.6%。五大先进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2%。

2019年,成都将深化区域协作,持续推进与市(州)“1+3”同城化、“1+7”一体化协同发展;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医院和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争创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

5c34c21e69e18_副本.jpg

天府软件园

回眸2018

优化产业布局

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5%

2018年,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推动成都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增长8.6%。

推进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明确以“十个一”工作任务清单的推进标准,研究制定《成都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规划方案》,明确23个制造业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编制完成“两图一表”。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实施精准招商,开展项目“竞进拉练”和“重大项目攻坚月”行动,搭建重大项目跟踪系统,推进项目多投快建。大力推进产业功能区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跃升。根据省委关于“5+1”现代产业体系部署,制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攻坚计划。五大先进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2%。聚力“一芯一屏一机”攻关突破,新型显示、医药健康等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2户、38户,2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经验成果首批在全国推广。持续推进14148户“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建立 “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督查信息平台,推动49户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关闭),实施绿色、清洁能源转化工程。

构建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助力“主干”作用有效发挥。组织优势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合作,参与“成都造·全球行”活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交流互动,开展产业招商合作。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聚焦成都平原经济区制造业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发展。探索“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产业互动模式。创新开展“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与绵阳、德阳、广元等城市签订制造业区域合作协议。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新经济新动能活力加速释放。成都已建设成为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全国首个全光网特大中心城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扩容至40G,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全国领先。成功申报国家首批5G试点城市,促成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等落地,建成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开通全国首条5G公交环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功举办第十六届软洽会、2018中国信息通信大会。数字经济指数位于新一线城市榜首。加强智慧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上云用云”。深化两化融合建设,3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项目。

做好产业要素有效供给,企业服务更加精准。聚焦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五大先进制造业,精准推动出台了相关产业专项政策。搭建成都市企业平台和“962578”服务热线,完善企业需求快速响应和涉企问题调处机制,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全覆盖走访服务等活动,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政务服务。创新建立工业用地产业准入审查机制、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与新增工业用地相挂钩的“指标双下”奖惩制度。设立“产业生态圈园区建设贷款风险资金池”,鼓励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增量配售电改革试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展望2019

四个“聚力”

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继续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为牵引,加强产业前瞻性研究、创新政策供给机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成都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聚力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能级”。制定五大重点产业实施意见。深化区域协作,持续推进与市(州)“1+3”同城化、“1+7”一体化协同发展,健全市(州)产业合作“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坚持“亩产论英雄”,建立健全项目投资强度、税收贡献与供地时序和面积同步“挂钩”机制。推动电力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着力破“三门”、搬“三山”,完善线上线下通道,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聚力产业功能区建设,提升“产业显示度”。探索“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准入标准管理模式。推动建设高质量标准厂房、道路管网和生活性等配套设施。建立“1+N”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圈。深入研究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以高分辨率的区分度和市场号召力来提升产业显示度。建立健全“市级统筹+行业指导+区县主攻”的推进机制,深化探索“十个一”工作标准等管理模式。

聚力大项目招引落地,促进“产业兴起”。坚持“一个项目落地、一个产业兴起”的理念,建立协同招商利益分配机制。对标全球领军目标企业,落实“两图一表”,精准策划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优化提升经信系统专业招商能力,健全多维约束的项目准入审查机制,确保项目落地精准、投入有力、产出高效。

聚力新信息技术应用,引领“产业转型”。加快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突破5G产业核心技术应用攻关。加快推进“西部数都”品牌建设,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夯实“中国软件名城”。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以“企业上云上平台”为牵引,加强两化融合示范培育,推进全市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医院和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争创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