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残疾人奔小康的关键就是要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
近日,记者从绵阳市获悉,该市在培育残疾人创新创业中一改过去为其提供资金物资进行帮助的单一方式,创新做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用技能培训及政策、资金等扶持模式激励残疾人创新创业,让残疾人有能力、有地方、规范化创新创业,助其点燃生活新希望。
分类帮扶
给梦想一个支点
据了解,绵阳市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共有15.8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 42.4%。
怎样帮助他们放飞梦想,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呢?去年以来,绵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以类别化、个性化、系统化破解残疾人创新创业瓶颈,通过与市总工会、“51C+创客中心”等单位对接,在全省率先建起残疾人“双创空间”。同时,整合5家残疾人协会和爱心社会组织,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政策指导、项目嫁接、资金申请、运营诊断等一站式综合创业服务。围绕“有能力创业”“有地方就业”和“规范化创业”三个重点,积极实施助残创业同奔小康的百人创新创业行动。
残疾人创业创新,资金是首要问题,而融资难是制约残疾人创业的“拦路虎”。为此,该市加大对残疾人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扶持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对居家灵活就业从事养殖、种植、手工业者等给予3000-5000元的补贴,县级补贴不低于500元。2018年全市共直补3987人,市本级补助296人,补助资金达120.44万元。同时,该市残联实施“输血”与“造血”并举、就业与创业同行的策略,与四川北川富民村镇银行签订“阳光助残普惠金融”合作协议,在绵阳涪城区、游仙区、北川三个区县实施残疾人创(就)业贷款,解决残疾人创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绵阳市精准扶贫助残惠残事业持续发展。
“聚集个人、企业与社会的力量,把助残惠残的举措落实在创新创业上,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让残疾朋友在养活自己的同时,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肯定,使他们找到自信,实现自己的梦想。”绵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
为增强残疾人的创业本领,绵阳在成功开展个性化培训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先摸底、再培训、后创业”的原则,有针对性、实用性地开展好双创培育与孵化。在四川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绵阳残疾人代表团的24名参赛选手全项(12项)参加,以精湛拔萃的技能与超越自我的斗志取得了全省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其参赛规模、参赛人数以及参赛项目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名第一,展示出绵阳残疾人的就业技能水平。
助梦圆梦
为生命寻回价值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我们创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在资金、技术方面进行帮助,还为我跑市场、联系业务。”干了6年洗车工的小李一直有一个梦想:创办一个洗车场,自己当老板。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他的意愿后,主动为其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圆了他的老板(创业)梦 。
在绵阳市五一大厦的“51C+创客中心”,32岁的黄大姐正专心致志地听课,课程内容是香包制作。在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手工老师授课,制作好的手工作品还会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销售。像黄大姐这样的残疾朋友不仅学到了技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据介绍,目前已有100多名残疾朋友加入到香包手工作坊,制作香包品种达30多个,产品远销国际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除了相对专业化、集中化的手工技能培训,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还牵手“51C+创客中心”,“量体裁衣”为残疾人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家住桑枣镇石佛村9组的邓强是一级聋哑残疾人,其妻子与两个孩子都是精神残疾人。残疾人“双创空间”在了解到邓强家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实地考察后,为其“量身定制”了发展跑山鸡养殖创业项目,给他家送去100只鸡苗。通过“滚雪球”式的发展,去年他家收入近万元。
一系列扶残助残举措的实施,催生出香包手工作坊、移动上门洗车服务、手工绣家庭坊、优质农产品、工艺品、微电商等一大批残疾人创新创业项目。目前,绵阳市涌现出300余名残疾“双创”达人,“双创”达人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引领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残疾朋友投身于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带动该市4000名残疾朋友就业,成为全省残疾人“双创”工作的新标杆,打造出绵阳残疾人创新创业品牌,加快了残疾人致富奔康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