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峨边:一份来自小凉山脱贫奔康的致富“攻略”  

2020-7-20  10:02:14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蒋培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乐山市关于脱贫攻坚系列指示精神,峨边建起了彝家新寨、通村道路和党群服务中心,办起了幼儿园、村小和卫生室,引进了龙头企业,建起了扶贫车间,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

6月2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议题的联动协商会议,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委书记谭焰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向与会领导讲述了茗新村161户791名无序迁入的大凉山彝族群众如何过上好日子的真实面貌,并提出“十四五”开展新时代农民大培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退耕还林政策等建议。

今年2月18日,峨边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峨边退出大小凉山彝区贫困县序列。

“坚持把交通作为脱贫奔康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坚持把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关键基础;坚持把精神脱贫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

五年的脱贫攻坚,3分半钟的汇报,谭焰送上一份来自小凉山深处脱贫奔康的致富“攻略”。

一滴露珠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如今,记者走进新林镇茗新村,见证了峨边“一步越千年”的宏伟巨变与峨边人民脱贫奔康的幸福生活。

打开通向世界的窗——

铺就“脱贫奔康”幸福路

从峨边县城出发,沿着宽敞蜿蜒的水泥公路,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记者来到了海拔约1000米的新林镇茗新村。只见幢幢“红黄黑”、带有牛角的彝家新寨矗立在半山坡上,错落有致;村组道路犹如条条“白练”,串联起家家户户和产业基地;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村小、卫生室、扶贫车间、“积分超市”……应有尽有,茗新村的彝族村民搬进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翻开茗新村的“历史”:1957年建四川省劳教农场,也叫沙坪茶场; 2006年劳教农场撤离,无人问津;此后凉山八个区县的彝族村民,无序、自主移民到这里定居,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这里处于“三不管”的真空地带。

2014年,经上级决定,由峨边县接管沙坪茶场所在地;2017年,峨边县正式批准成立了新林镇茗新村两委会,全村1200名自主移民的彝族老乡找到了组织,看到了希望。

“要致富,先修路”。

“2014年至今,村里新修硬化通村路3公里,连户路1200米,道路全覆盖7个组。”茗新村支部书记鲁惹史提说,尤其是还新修产业路4公里,串起了全村的产业带。

“坚持把交通作为脱贫奔康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这在全县上下已形成了共识。

“产业到哪,路就修到哪。”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栗那针尔如是强调。

如今的峨边,一条条宽广的水泥公路盘旋入山,像毛细血管一样网状般四散开来,深入到各产业带、园区、工厂、车间,延伸到各乡、村、组、户……

6月29日,茗新村迎来了第一辆“乡村公交车”。30辆小型客车、29条新开通运营线路,峨边实现了“村村通客车”。

“今年年底,峨汉高速就要通车啦!再过不久成昆铁路复线也要开通运行,新的车站就修在村子脚下,直线距离6公里!”鲁惹史提兴奋地说,届时成都到峨边只要一个小时,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能走进茗新村游山玩水,茗新村真的要成为“明星村”了。

近年来,峨边努力打通对外大通道,加快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进程;畅通内部大循环,推动“交通、旅游、产业、文化、扶贫”不断融合发展,为未来铺就了条条康庄大道。

鼓起彝乡群众的兜——

建设“遍地开花”好产业

“路通产业兴”。

牛羊成群、鸡犬相闻、“微田园”、彝娘绣……为解决群众日常生活,峨边始终抓好以“小种植、小养殖、小务工、小买卖、小刺绣”等为重点的“五小到户”工程,以千家万户的“小”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确保群众当期增收。

“投资600万,3年内争取鲜天麻年产量达20万斤,我们将在峨边建成全国前列的乌天麻基地。”探访茗新村的当天,正在与新林镇茗新村委会签约共建天麻产业园区的四川健宝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钟爱民表示。

“我们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确保群众长期增收。”新林镇党委书记徐现明坚定地说。

走进新林镇黄泥村,上千亩的金银花和蜜桃丰收在望,林下种植的白芨、黄精等道地中药材长势喜人……“我们投资上千万元在新林镇打造三十里的果蔬药产业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带动群众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合作分利金、就近务工挣薪金、网络售卖得现金’多重收益,并壮大集体经济。”峨边彝族自治县惠康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王俊告诉记者。

新林镇三十里产业园区,仅仅是峨边山区现代农业构建“三区多园”、“三河三带”,打造峨边山区“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缩影。

近年来,峨边加快推进白沙河流域“桃-李-蔬”、大渡河流域“百里桃园”、官料河流域“药-蜂-竹”三个百里产业示范带建设,现已发展高山蔬菜3万亩、三月竹30万亩、马铃薯3万亩、干果3万亩、道地中药材3万亩、特色水果3万亩“6个3”生态产业园。

峨边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了群众长期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峨边狠抓新时代农民大培训,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6月9日至7月1日,峨边在县职教中心(乡村振兴学院)分批举办了第5期新时代“峨边农民”大培训示范班,乡村两级提升班、基础班同步推进。课程按照“政策法规类”“农村实用技术类”“乡风文明类”“法纪教育类”“感恩教育类”等为农民群众精准提供实用教学。目前,县级示范培训班已举办5期250人,乡村两级提升班、基础班培训人数已超过10000人。

在茗新村,实施“家门口”“校门口”“厂门口”等培训计划,一批 “田秀才”、农业经纪人等脱颖而出,为脱贫奔康、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近年来,峨边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关键来抓。

如今,走在峨边的大地上,众多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强势推进。

茗新村、松林坡村打造“城市新寨”,激活彝族文化旅游产业;太阳坪新城的建设如火如荼,开启生态康养产业新篇章;“火车小镇”伴随成昆复线的建设,带活村镇新经济;黑竹沟景区开发、“三河三带”百里产业带等建设,推动“旅游+农业”深度融合;“记忆峨边”一条街、背峰山公园、桃博园等打造城市运动休闲游憩中心,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带来无尽的希望!

提升精神脱贫的质——

培塑“文明新风”好风气

“茗新村,是一个来了就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今年53岁的曲别达格,是最早一批从美姑迁入茗新村的彝族老乡。他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废到繁荣,从野蛮到文明……

“最初,村子的环境脏、乱、差,村民不洗澡,席地而睡。”曲别达格摇着头回忆过去,“现在好了,村民们都住进了独栋小洋楼,学会了爱卫生、勤劳动、讲文明……从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村里的‘积分超市’开在我家,村民们通过积分免费兑换生活用品。只要做好事、树文明新风等都能得到积分。”曲别达格说。

“环境卫生进步明显积5分,子女考上中职中专高中的奖励200分,但违法乱纪的积分清零……”在赏罚分明的“积分超市”制度下,茗新村移风易俗、人居卫生环境、生活习惯、村容村貌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坚持把精神脱贫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物资脱贫,更需要精神脱贫。

近年来,峨边全力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治理,励志教育感恩奋进,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内生动力发生了深刻变化。率先在全省彝区建立“德古”参与司法调解救助工作机制,打造全省彝区移风易俗“样板行动”。坚持“德古调解工作法”“亲情工作法”“三议群众工作法”三法破难题,培育“卫生文明、勤俭创业、遵法守约”三大新风,开展感恩、法纪、习惯、风气、自尊等5个教育,编制彝汉双语乡土教材……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一个彝汉人民的心。

“文化大篷车”下乡周周演、“幸福小喇叭”在村天天播、“感动峨边”“五星家庭”评选年年评等丰富的宣传引领活动,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实现贫困群众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足联动推进。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峨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峨边,将会再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