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唐千惠 周圆韵 庄媛 郑泓 文/图)7月24日-27日,为期4天的大禹华诞庆典活动在汶川县举行。作为庆典活动的重要一环,汶川-绍兴大禹文化研究座谈会在汶川县博物馆举行,绍兴市鉴湖协会专家,以及来自四川省和阿坝州的大禹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两地建立大禹文化交流机制、禹迹图编制、开展大禹文化挖掘研究进行了探讨。
座谈会现场
汶川与绍兴,有着共祭大禹的文化渊源。东有绍兴大禹公祭,西有汶川大禹华诞,两地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将共同搭建浙江、汶川两地的大禹精神交流互动机制,形成汶川大禹华诞庆典与绍兴大禹公祭遥相呼应的格局,既有益于推动汶川文旅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也能持续擦亮汶川“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
据了解,除了与绍兴携手弘扬大禹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外,汶川作为浙江的对口帮扶地,还和浙江有着密切的互动。2018年在浙江援川工作组的牵线联系下,浙江保亿集团与汶川索桥村结对帮扶,出资出智,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义乌与汶川两地因东西部扶贫协作而携手“结缘”,6月28日,由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汶川县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合作打造的四川省首家“义乌馆”——汶川义乌馆盛大开业。
作为大禹故里,汶川从“特大地震震中”到“天府旅游名县”的蜕变过程,也是挖掘和践行大禹精神的过程。在“5·12”特大地震之前,汶川的主要产业以冶炼工业为主,高耗能伴随着高污染,受地理条件制约发展空间有限,当地群众也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在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汶川在国家制度优势的强大支撑下,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因地制宜推动“南林北果”生态产业建设,将川西文化、羌族文化、大禹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汶川构建了亲近自然、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汶川接待游客627万人次,旅游收入28.73亿元,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人,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到了17%。汶川作为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化,都得到了广大有游客的认可。“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的文化旅游品牌,既保留了民俗风情的特色魅力,弘扬了共鸣强烈的民族精神,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