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与卯就是一对“欢喜冤家”,见不得、离不开的矛与盾的关系,宽窄不论,适度为上。榫卯工艺的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向心力,岂不是华夏民族众志成城的一种抱团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秦砖汉瓦、唐诗宋词、明清家具之说。且不说明清以前的文化,单表明清家具的工艺——榫卯。世界公认明清家具达到一个高峰。何为高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也。一言以蔽之,明清家具美在形制,美在气质,美在尺度,美在做工,美在环保,美在工艺。笔者看来,这一系列美的背后有一个秘密就在于榫卯结构。没有榫卯工艺,就没有明清家具的成就。在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智慧。这就是榫卯工艺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
笔者有幸走访了专注仿古家具的龙马古建和成都两河木艺,从两位董事长和工匠那里获悉了大量古典家具的知识,对榫卯结构有了进一步了解。为其专注中国传统木艺精神所感动,当笔者看到那些全部采用手工工艺完成的家具、雕塑、乌木、楠木雕刻的艺术作品时感到很震撼,“全手工工艺的坚持者”,这是他们的理念和规制。不用一颗钉子,全部采用榫卯工艺。“榫卯”,这是笔者在采访中出现最频繁的两个字。
宽为卯窄为榫 宽窄适度
“榫卯”这两个非常专业的用字与中国传统家具关联,一般百姓是不太知会的。何为榫卯?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相连的两个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称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方式在我国传统家具中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即采用精巧准确的榫卯结构将家具的各部件紧密组合连接在一起,成为结实牢固的一个整体。
有两件事情能够说明榫卯工艺的发展历程。两河木艺营销总监王华拿出中国高仿家具图册,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做了深度解读。榫卯工艺到明代达到高峰。明代之前,中国家具均已软木为主,被称之为软木之王的楠木家具为上品。明代之后,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东南亚一带大量坚硬无比的硬质木材,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大凡硬木都坚而脆,无伸缩性。中国工匠发挥其聪明智慧,硬质材料对榫卯要求特别高,硬木有不易延展与软木耐受性的特点,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而软木榫眼,一般榫大眼小,用力装榫,打入眼中,眼不裂而榫则压缩变小不会损坏。标准要求是:硬木榫用锤子轻轻敲打可以装入眼中,既不裂开,也不脱落。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再用鱼鳔粘合剂使其紧合永不脱落。胶粘剂古来在硬木家具上即作为加固结合的辅助手段。古代用海里的黄鱼鳔,蒸煮、碾碎、敲打而成,其特点是便于使用也容易回修。
软硬木对工艺的要求,反映了工匠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非常符合宽窄哲学的精髓。
再说中西方家具工艺。西方家具的部件则靠金属构件组合连接。中国家具因为使用榫卯结构,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榫本身即是家具部件的联体,材质一致,榫和家具寿命相同。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不会像西方家具那样,金属配件锈蚀氧化,部件极易自然损坏而使家具散架。金属配件与家具材质不同,结合以后,软硬不一,易磨损,易移动,易散架,甚至修缮也很困难。
钩心斗角 牛鬼蛇神 合丝严缝方为神品
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由古建筑结构转变而成。中国古建的木结构与西方石头建筑有很大工艺上的区别,就在于榫卯。山西应县木塔历经800多年历史不倒便是榫卯结构中钩心斗角的功劳。原本勾心斗角,牛鬼蛇神并非贬义成语,专指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杜牧《阿房宫赋》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是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
从现存的传统家具可以看到三种形式——出头榫:在较早的明代家具中可见,还保留着做大木梁架的特征。明榫:在明代家具中多见,也称过榫,即眼打穿,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深而实,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暗榫:也称半榫,明代后期及清代初期开始使用,直至近代几乎全用暗榫。其优点是美观,不影响木面木纹的整体效果,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
与当今的钉子木匠、胶水木匠有极大区别。
在古代,除了床、架类以外,所有的家具都由框架和面板组成。特别是框类与板组合成椅、台、桌、凳的面子,在家具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就像人的面孔一样重要。既要美观又要耐用坚固,也是最容易变形遭损的重要部位,是历代家具制作匠师格外注重的部件。框榫结角与板面的结合形成攒边结角榫,个中的学问特别有意思。木框料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较短而凿眼的叫“抹头”,这是长方形家具的面子。传统家具都做明榫,长方形家具大都横向陈列,如长条桌、长条茶几、大供桌之类。大边做榫,短边(抹头)凿眼,结合以后,明榫则在侧面,不影响正面木纹的美观,榫与大边联为一体也很牢固,所以形成“大边”做榫的传统。该榫适用于宽面框的结合,使面框经久不易跷变。比较而言,单榫易于制作;双榫结合比单榫咬得紧,牢固平整;来往榫既紧又平整,比较先进;保角榫与来往榫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下 左右 粗细 斜直 松紧得宜 宽窄不论 适度为上
中国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显著区别就在于对榫卯的理解认识。而榫卯的适度、粗细、长短、圆润、尖细直接决定了家具的脸面,即做工的好坏。
当今高仿家具被众人追捧,有个关键要素,精品从下料开始讲究榫卯工艺。这些高仿家具就是参照收购回来的古旧家具以及经典明清家具设计仿制的,工匠们根据图纸制作。这里有个区别点,往往是高仿家具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作品,作品和产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匠气,后者艺术。高仿家具全部采用全手工作业,严格按照高仿家具严格尊崇古法,工艺考究,强调相同材料、相同结构、相同工艺、一比一比例。在榫卯结构、手工雕刻、土漆工艺等方面都有严谨慎密的规定。故而高仿家具在设计制作上就比现在市面上的机器生产的高仿家具工时成本更高。做作品比做产品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别人看来是得不偿失。机器生产的家具与手工生产的家具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缺少灵动,一个则充满神韵。当你把高仿家具摆在家里时,你就会享受到不一样的美感。
笔者曾跟随下料师傅完成一件官帽椅的放料工作,选材开始,首先理清木材纹理走向,主要是金丝楠木,纹路对称很重要,对称中还得有变化,从不同光线不同角度看,一定得灵动。
当然,下完料之后就是火烤塑形,榫卯工艺大显身手,必须根据木材质地打眼钻孔,榫头和榫眼要松紧得宜,榫头大,榫眼小,嵌不进去;榫头小,榫眼大,松松垮垮。根据木质软硬,适度留出热胀冷缩的缝隙。榫与卯就是一对“欢喜冤家”,见不得、离不开的矛与盾的关系,宽窄不论,适度为上。
榫卯为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最高水准,在咫尺之间找寻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的最佳固定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榫卯工艺,先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中,对于榫卯工艺具有绝对性和无法拒绝的智慧,松弛有度,宽窄无形,与木制产品的调性高度一致。要让这种传统工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里。榫卯工艺的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向心力,岂不是华夏民族众志成城的一种抱团精神?
具有历史痕迹的老家具,都有故事。这些家具是有灵性的,哪怕是一根老木头都是历史的碎片,拯救与保护这些古旧家具最好的做法就是合理地用起来,感受先人的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这就是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