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西充:“升级版”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2019-5-22  15:32:56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西充,一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文底蕴厚重,它是民盟创始人张澜先生故里,是“成渝第二城”——南充城市后花园,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禀赋优良。近年来,西充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围绕全域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以“生态田园·有机西充”为主题,坚持走特色化、精品化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先后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

“一张蓝图”绘到底

西充高起点定位,主动对接成渝城市群和成渝西(安)经济圈,充分发挥西充自然生态、有机农业等旅游资源优势,紧盯“有机品鉴、乡村旅居、旅游康养”等市场新需求,全力打造“有山有水、有田有家、有园有景”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中国长寿之乡。

高标准编制《西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充县乡村旅游全域规划》等总体规划和10个旅游园区专项规划,把一片片绿色森林、一块块产业基地、一处处旅游景观,以及一个个特色集镇、一座座美丽村庄、一户户幸福家庭,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力建设“三条精品线路、四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牛鼻子”,按照“结合旅游规划、遵从旅游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统筹制定交通、国土、城建、农业等行业发展规划,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多规合一、多业相融、互促共荣。

“五种模式”助发展

西充坚持“多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理念,突出资源整合,强化整体联动,着力开辟特色发展最佳路径。

推行“旅游+农业”模式。按照“围绕产业布局推进景点建设、建好景点推进产业转型”的理念,依托30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双龙桥国家宜居村、明和农业博览园等田园综合体13个,年接待旅游人次近300万,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8万元。

推行“旅游+文化”模式。以“讲好西充故事,传播好西充文化,唱响西充旅游新品牌”为宗旨,依托西充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建成张澜故里、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双龙桥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桃文化博览园、仙林牡丹文化公园等特色景区15处。深度挖掘板凳龙、嫁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展文化节目创作。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2019年南充市“书香天府·万卷南充暨诗画田园·阅读西充”全民阅读活动。

推行“旅游+扶贫”模式。围绕79个省级贫困村,建成6大脱贫奔康产业园,新建省级乡村酒店2家、农家旅店48家、农家乐350家,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旅游全链接。古楼镇赵家庙村成为全省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先进典型,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现场视察和高度肯定。

推行“旅游+交通”模式。围绕建设集“吃住行游购”于一体的“漫游西充”交通网络,策划包装了历史人文生态游、有机生活品鉴游、花卉田园景观游3条旅游环线,以交通干线串联旅游景区,实现整体联动发展。目前,已建成旅游干线公路12条,沿线景观及星级厕所、停车场、自驾车营地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推行“旅游+城镇”模式。依托全国特色小镇、全省百镇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多扶有机食品小镇、义兴有机生活创业小镇、凤鸣有机康养小镇、古楼乡村旅游示范镇等特色集镇建设,以及严家大院、陈家大院等传统院落改造,打造全域乡村旅游重要节点。

破解瓶颈促振兴

近三年,西充县整合涉旅项目超过200个、资金超过50亿元。出台了《2018-2020年西充县旅游项目争资引项工作方案》,谋划了涉旅项目10大类、90个,集中力量破解乡村旅游长远发展资金瓶颈。

坚持“部门、协会、企业、金融、群众”五方联动,做到行政主管部门抓规划、建基础,行业协会定标准、强培训,涉旅企业管经营、闯市场,金融机构降门槛、放贷款,从业群众搞服务、促增收。目前,县旅游协会制定了《西充县旅游行业标准》,全县培育涉旅企业35家,带动3万名群众参与旅游产业。

发挥西充有机农业品牌优势,通过举办国际有机峰会论坛、国际乡村马拉松赛事、参加省市旅游品牌营销,推介重点文旅项目、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商品,加快农旅、文旅、商旅融合。培育出“有机百科”等39个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好充食”区域公共品牌。

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创建“有田有家”“邮乐购”等电商营销平台,开通“文旅西充”等网站。联合重庆、广安、巴中等地旅游精品线路,招引42家旅游企业成立“旅游直通车联盟”,区域旅游经济圈初步形成。

创建“一乡一节”旅游品牌,做强“花事经济”。充分利用全县香桃、牡丹、玫瑰、荷花、柑橘等产业,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引领、乡镇支持、企业承办的方式,举办“桃花节”“牡丹文化节”“品果节”“荷花节”“玫瑰花节”等四季花事节庆活动,推动花事经济,发展乡村旅游。

近三年来,西充县乡村旅游接待年均超过4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40亿元,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