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工产业是绵竹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副产物磷石膏也堆积成山。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减少磷石膏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其变废为宝?该市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努力。
近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聚焦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全面建立“控源头、强治理、重利用、严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快对磷石膏堆场的整治,一方面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开发,搭建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变废为宝,全力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堆一策
规范化整治磷石膏堆场
绵竹市有11座磷石膏“人造山”,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还带来了扬尘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为了加快推进磷石膏堆场的规范化整治,我们委托四川省环科院、中电建成都勘查设计院为磷石膏堆场制定了‘一堆一策’整改方案,按照‘防扬尘、防渗漏、防垮塌’的目标,通过修建挡墙、截洪沟和坡面防渗等措施,有效防治堆体渗漏破坏流域水质。”据绵竹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磷石膏堆场综合整治以来,绵竹市共投入资金6446.81万元,新建和完善堆场挡墙约7670米、渗滤液收集沟10250米、收集池69640立方米、铺设土工布+防渗膜约112.5万平方米、覆土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新增堆场周边地下水监测井39口(共51口),进一步消除了磷石膏堆存的污染隐患。同时,为了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监管责任,市环保、工信、安监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有效防范和遏制了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2017年12月,该市聘请专家对8个完成整治工作的磷石膏堆场开展了自行验收,8个堆场均通过验收。2018年11月,汉兴宏萍公司白庙村堆场完成整治任务并通过专家验收,其余2座无主磷石膏堆场将按照时限要求完成整治任务。
多措并举
力促磷石膏“产用平衡”
2017年,绵竹市5个磷石膏产出企业共产出磷石膏316万吨,实际利用量19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12%;2018年该市境内磷石膏产出约249.42万吨,综合利用约205.24万吨,利用率82.53%……磷石膏产出量在下降,综合利用率在提高,这些数据的变化,是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的结果,更是加快磷石膏堆场整治和综合利用的有力证明。
多年来,为实现磷石膏综合利用“产用平衡”,推动磷化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绵竹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的决策部署,聚焦中、省、市环保督察,坚定铁腕治污态度,结合本地实际亮举措、出实招,指定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部门负责,推进成立“德阳市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建立并完善了《绵竹市磷石膏“排用平衡”台账》,制定了《绵竹市磷石膏“排用平衡”推进方案》《绵竹市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全域实现“排用平衡”的十条措施》《绵竹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产用平衡”限产措施》;通过给予综合利用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磷石膏综合利用向多途径、大规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培育壮大5个磷石膏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申梨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童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