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其从“濒危”到“易危”的跨越,背后是我国数十年科研守护与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实践。2025年夏季启幕的《成长吧!大熊猫2025》,以二十余期暖心旅程,将这份跨越时光的守护,转化为亿万观众可感、可知、可共情的生态叙事,让科学保护的理念真正走进公众心里。

该节目由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指导,四川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摄制,完整记录了大熊猫繁育、成长、野化的全生命周期,以全网累计触达超3亿人次的传播力,搭建起公众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精神纽带,用“国宝IP”撬动全民共识,为自然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树立新范式。
现象级传播,口碑与热度背后的科普创新
作为2025年现象级自然类作品,《成长吧!大熊猫2025》首播即斩获99.32的美誉度高分,黄金档融合传播指数稳居全国前五,更凭借持续优质的内容输出,实现连续三期美誉度100分。

节目采用实地拍摄与棚内观察的双线叙事,将大熊猫保护中的核心议题,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故事。感性体验叠加理性认知,原本专业的生态知识变得通俗可及,也让节目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平台长期霸榜纪录片热度TOP5,单期全网播放及阅读量最高突破3000万,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2亿,真正实现“科学传播破圈”。
生命叙事,聚焦大熊猫全周期保护
节目跳出传统动物纪录片的碎片化记录,以种群延续为核心,构建起完整的大熊猫生命图谱。

通过繁育专家的深度解读,观众得以了解种群繁殖中的科学策略,为提升自然交配成功率,团队需为雌性个体匹配多个雄性个体,过程中不仅要监测生理数据,还要观察行为适配度。新生个体是种群延续的希望,节目呈现大熊猫幼崽从诞生到独立的全过程,从幼崽初次尝试固体食物的引导,到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训练,观众见证幼崽的成长蜕变,也让生命守护需要专业与耐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大熊猫保护是为种群长远延续铺路的系统性工程,为避免种群近亲繁殖,团队对每一只新生幼崽进行父本溯源,通过DNA检测技术,结合繁殖周期内的行为记录,精准确认父本信息,确保基因库的丰富性。野化放归是大熊猫回归自然的关键一步,牟仕杰、牟长雨父子将各自岗位上的经验融合,“熊猫人”让国宝重返家园的初心坚守让万千观众动容。
熊猫档案,个体生命的价值共鸣
作为节目小屏传播的核心载体,《熊猫档案》中记录的每一只熊猫,“水秀”以独特的生理印记成为辨识度符号,“珍珍”以沉稳的行为特质展现个体性格,“香香”“小奇迹”以海外回归的经历承载文化联结……节目已推出20只熊猫的专属档案,通过饲养员的回忆、成长片段的精妙剪辑,让每一只熊猫都成为有故事的个体。

当观众为某一只熊猫的成长而感动,本质上是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的认同。随着节目持续播出,更多熊猫将被看见、被关注,成为生态保护全民参与的重要基础。
技术赋能,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双向赋能
节目对技术的创新运用,始终服务于生态保护的核心,而非单纯追求视觉效果。4K超高清生态数字影棚的搭建,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川西秘境的生态环境,当观众通过镜头看到熊猫毛发上的露珠折射,感受到的是自然生命的细腻之美。

节目中呈现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等保护实践,将个体故事升华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全球示范效应,到1900只野生种群数量的恢复性增长,节目用镜头证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人类文明的未来。
(四川卫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