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林盘、渠系、田园、人文”四美共生——探访“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申遗

2019-7-12  16:28:13         稿件来源: 郫都区人民政府

“雨后郊原净,村村各好音。宿云浮竹色,青溜走桤阴。”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诗意如今在川西林盘重现。房舍、林盘、农田和灌渠相辅相存,构成了随田散居的林盘聚落景观。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在郫都,保护和发展林盘农耕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张王牌。

记者 李黎

“申遗”底气足:

川西林盘成“农业申遗”王牌

风吹莲动、小桥流水、翠竹掩映,林盘与田园交错,空气里弥漫着植物的清新气息。在唐昌街道平康村,尽管天空下着小雨,但映入眼帘的仍然是雨水也洗不掉的一片翠色。

“你看这种树,看似不起眼,但在郫都都找不到几棵哦。”区农林局申遗办副主任杨万全带记者走进平康村成片的竹林,一边介绍林子里面的珍稀树种,一边告诉记者,这个林盘是郫都区今年要重点打造的精品林盘。他说,林盘的打造,既要保持自然村落的模样,也要对农房等进行适当的风貌改造,一定不能把原生的田园风光破坏掉。

离平康村不远,徐堰河畔的星罗村,是岷江水系第一灌区。走进慈竹环绕的杨家院子,这里将“青竹环茅舍,绿水绕篱湾”的林盘胜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林间漫步的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柏木、楠木、香樟随处可见,自家房前屋后便是蜿蜒的小水渠、小溪水和广阔的农田。这里,水、田、林、宅融为一体,形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牧歌景观。而平康村和星罗村的精美画卷还只是郫都林盘风貌的缩影之一。

“川西林盘不是郫都区独有,但郫都却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杨万全语气十分坚定。目前,郫都区共有859个十亩以上林盘,维持、保留了众多农林物种资源以及多元的增、间、套种传统农耕技术,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物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川西林盘“小块、自由、自然”的小田肌理和四季有产、四季有景的田园景观在郫都得到充分体现。

“申遗”正当时:

 展现农耕文明与自然之美

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国家农业农村部启动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郫都欲将“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申请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要申遗,郫都已描绘蓝图,逐步推进。根据林盘、自流灌溉渠系、轮作种植模式、川西民居四大类关键要素的分布,“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重点保护区划定为饮用水源片区、战旗片区、兴福片区、东林片区,形成涉及6个街道、17个行政村的“一核三级四片多点”重点保护格局。

据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农遗”保护,目前,全区已完成1400余亩苗木腾退,确定1000余亩稻鱼共生示范点位,收集了20余个地方种质资源,并开展了以“传承农耕文化,重拾天府记忆”为主题的“稻渔节暨农耕文化体验周活动”,让农耕文明和林盘景观完好传承。

如何保护好优秀的林盘农耕文化?让诗意林盘焕发新生机?对郫都来说,农业“申遗”,不只是简单的传承,还要“升级”。传承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才能更好推动川西农耕文明的回归与升级,以此留住游客致富村民。2019年,全区重点开展了“1+1+1+4+10”保护性修复和建设工作:即1个核心保护区域、1个农耕博物馆、1个生态湿地、4个特色生态农业基地、10个林盘院落,并结合成都市“特色镇+林盘”工作,正在着力启动塑造37个林盘院落。

加强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川西林盘逐渐呈现“林盘、渠系、田园、人文”四美共生的形态。而利用“农业申遗”的机会,林盘农耕文化也将转化成郫都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