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绵阳涪城:党建引领奏响村级集体经济“蝶变曲”

2020-9-3  9:52:38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从“建强组织、吸聚人才、盘活资源”三方面协同发力——

绵阳涪城:党建引领奏响村级集体经济“蝶变曲”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从建强组织、吸聚人才、盘活资源三个方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目前,涪城区有正常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5家、家庭农场87家。2019年该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到1.5亿元,带动1099户2729人贫困户脱贫奔康。

建强组织   重头雁引领

近日,涪城区新皂镇莲花池村在产业发展培训中心举行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分红大会,20户贫困户、1户边缘户领取了36540元分红。

“这次分红最少的分到1200元,最多的分到3200元。”莲花池村临时党委书记李小平介绍说。“接下来,还要进行农户土地入股分红、贫困户二次分红。”据了解,莲花池村发展集体经济种植花椒1470余亩,参与群众886户3124人,2020年实现集体经济产值220余万元。

“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村上的干部!没有你们,我们就不可能拿到这些钱。”贫困户冷健捏着手中的3200元分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村党委组织和村干部应该发挥好作为领头雁的作用。”涪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选准村党组织带头人,涪城区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期间,由区委组织部、纪委监委、公检法等9部门对候选人开展任职资格联审,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务实、群众口碑好的村干部,优先作为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人选,优选出组织信任、群众公认的村级人选,目前“一肩挑”比例达79%。同时,还吸纳致富能人、返乡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等13名充实村干部队伍。

该区全覆盖实施村干部提能培训,采取区、镇、村三级联动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现场授课+远程教学”的村干部培训模式,今年首批区级培训村干部65名。

为激励村干部钻研、谋划、推动集体经济工作,涪城区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镇、村领导班子抓党建述职评议和目标绩效考核,作为年度评先争优、评定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

吸聚人才   助经济振兴

许前贵是一名85后,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农业生产一线,先后在三台、涪城等地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实践、学习。

“去年7月,我开始到杨家镇鲜家坝经营这家阿贵农场。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交通便利、农业产业设施配套比较齐全。同时,政府帮我们落实了新建大棚补助,给予了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支持。”许前贵告诉记者,阿贵农场以大番茄、水果番茄采摘及商超配送为主要特色,搭配草莓、蘑菇、土豆采挖,小动物喂养,科普参观学习等,每年吸引游客采摘消费一万余人次,解决周边群众就业近20人,帮助群众增收30余万元。

农村发展,关键要靠懂经济、善经营的人才。涪城区实施人才回引工程,落实“企业家反哺、退休干部回巢、专技人员下乡、退役军人二次建功”等计划,近三年吸引了55名企业家回乡创业,吸引返乡乡村优秀人才400余人。

“能不能吸引到人才,政策、平台是很关键的因素。”杨家镇组织宣传统战委员谭华谈到乡村人才回引工作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位于杨家镇的天虹丝绸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鲜蚕茧3100余吨、生丝200余吨,帮助养蚕户增收2000余万元。天虹丝绸公司搭建蚕桑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19个,引进专家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发展蚕桑养殖230亩,盘活闲置土地种植芍药130亩,发展集高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展示、芍药花采摘、农旅观光为一体的田园农业,辐射带动村民致富奔康。

涪城区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新活力,发展农旅融合、观光采摘、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经济,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力量助推村集体经济产业现代化。

盘活资源   促产业发展

走进涪城区吴家镇三清观村,蚕桑、稻虾、翠红李、蚯蚓等产业随处可见。这里也是涪城区首家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三清观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所在地。

据了解,该村自2017年10月开始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等工作,以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入股,农户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全村370户1051人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1100亩,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019、2020年,涪城区对上争取资金800万元,扶持壮大了10个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2019年全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到1.5亿元。”涪城区农业农村局农经股长李亚南介绍。

在涪城区工业优势突出的村,主要围绕企业、项目建设,发展工程建设、材料运输等产业;在农业发展好的村,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协会)+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发展旅游、观光、体验农业产业;在近郊村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物管、家政等服务业……通过能人回村带动、项目资金推动、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示范效应,打造了多个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家镇用活生态资源,打造杨关大道、香草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蔬果采摘、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农旅融合项目,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处、2A级旅游景区1个、4星级以上乡村酒店4个,在建农业主题公园3个,年乡村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杨家镇鲜家坝村以绿色农业为主线,建设绿色粮油基地,打造“原谷香米”品牌,落实定点采购协议,年销售量达300吨,户均纯增收800余元。

截至2020年8月,涪城区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673个,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8.3万人,打造出了新皂镇“九叶香”青椒、丰谷镇“蜀麻”花椒等一批“涪城造”集体经济产业品牌。

黄兵  杨海燕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