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都江堰市朝阳社区:从“友邻餐桌”到“三级代办”的民族融合治理样本

2025-8-8  15:51:19

在都江堰市银杏街道朝阳社区,一幅各民族和谐共处、交融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近年来形成的多民族聚居社区,这里生活着藏、羌、回、苗等 12 个少数民族的 1279 名居民。社区以“四个认同”为引领,通过创新治理机制、搭建文化桥梁、破解民生难题,让“石榴籽抱团,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浸润每个角落。

友邻午餐会:一盘菜里的民族团结味

“扎西德勒!这是我做的酥油茶,大家尝尝!”2017 年 6 月,高桥 B1 西小区的藏族居民刘志英端着民族特色美食,在首次“友邻午餐会”上热情招呼邻里。彼时小区刚建成不久,96 户居民中多民族杂居,垃圾乱扔、邻里纠纷等问题突出。作为退休后从汶川迁居的藏族流动党员,刘志英受社区委托担任居民小组长,她借鉴民族地区工作经验,提议以“共餐” 打破隔阂。

起初居民疑虑重重,刘志英便调整形式:每户自带一盘家常菜,定在周末举办。首次活动就吸引 28 户参与,藏族的青稞饼、回族的油香、汉族的豆瓣鱼在餐桌上碰撞出别样风味。2018 年,活动规模扩大到 40 余户,还加入了志愿者和商户,刘志英特意准备藏式火锅与大家分享。如今,这场始于小院的午餐会已升级为社区品牌活动,累计举办 30 余场,参与各族群众超 2000 人次,成为“以食为媒、以情相连” 的民族团结纽带。

刘志英的奉献不止于此。她身兼微网格员、业委会成员等多重身份,用“双语祝福”拉近距离,通过微信群搭建“云友谊”。为圆居民“电梯梦”,她奔波数月调研政策、比对厂商,最终实现小区电梯全覆盖;独居老人刘翅摔倒时,她第一时间联系救治,常年照料其生活。这位藏族党员用点滴行动证明:少数民族流动党员是社区治理的 “活纽带”。

三级代办:跨越语言与距离的服务网

“多亏你们,不然我这老婆子真不知道该咋办!”93 岁的藏族老人郭布特用藏语向社区工作人员致谢。2025 年 7 月,网格员在“一日三巡”中发现,老人因腿脚不便且不懂汉语,无法完成社保卡验证。社区立即启动 “三级代办” 机制,协调藏语志愿者上门服务,不仅当场完成验证,还将老人纳入 “一户一档” 帮扶台账,定期提供政策宣讲和生活照料。

这一机制是社区针对多民族居民需求设计的精准服务体系:社区层面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统筹 20 余项代办事项,涵盖证件办理、技能培训等;网格层面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依托 “流动议事亭” 收集诉求;志愿者层面组建 “石榴籽代办小分队”,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50 岁的藏族居民田军是小分队的 “语言通”,他与网格员结对入户,累计帮助 30 余户少数民族家庭解决办事难题。

截至 2025 年,该机制已服务各族群众 1200 余人次,处理民族事务代办清单事项 460 余件,其中为语言障碍群体提供翻译服务 87 次,为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 213 次。从藏族老人的社保卡办理到回族商户的创业咨询,“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的承诺,让各民族居民感受到 “家门口” 的温暖。

法情相融:化解纠纷中的文化尊重

2024 年 9 月,社区民族法律援助站接到一起特殊纠纷:藏族居民卓玛因拒绝食用猪肉,与汉族丈夫发生冲突并受轻伤。工作站迅速启动红色预警,律师联合双语志愿者介入调解,一方面严肃指出男方家暴行为的违法性,另一方面邀请社区内和谐的跨民族家庭分享相处经验。

考虑到饮食习俗差异,工作人员不仅协调辖区餐馆提供藏餐配送,还指导他们改造厨房实现“分区烹饪”。经过三次调解,丈夫主动道歉并承诺尊重民族习惯,卓玛也表示理解丈夫的疏忽,夫妻俩最终握手言和。这起纠纷的化解,成为社区“尊重差异、多方联动”调解模式的典范。

近年来,社区组建的多民族调解队伍成功处理涉民族因素纠纷 16 起,通过“法律宣讲 + 文化共情”的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正如社区党委书记所说:“解决纠纷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加深理解的过程。”

从一盘家常菜的分享到一次跨越语言的代办,从一场纠纷的化解到日常点滴的互助,朝阳社区以“嵌入式”治理为抓手,让 12 个民族在 1.07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生共荣。这里的实践证明:唯有筑牢党建引领的根基,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织密民生服务的网络,才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持续绽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