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成都都江堰市幸福街道莲花社区,曾经杂物堆积的农商行家属区如今整洁有序,文瑞苑小区的邻里们在“互助角”谈笑风生,联盟北路的商铺经营者们自觉规范经营……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当地“堰水 +”社会工作室整合多元力量破解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如今,这个由 57 个院落、8 个网格组成的老旧社区,正通过“老干部 + 社工 + 志愿者”的共治模式,让“微网格”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三方合力啃下“硬骨头”
“以前门口堆得下不去脚,现在走起来心里都亮堂!”说起农商行家属区的变化,居民李阿姨赞不绝口。这个典型的老旧院落曾因杂物堆积、车辆乱停等问题,每月投诉超 3 起,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
转机始于“堰水 +”社会工作室牵头的专项整治:3 名退休老干部用 3 天走访 40 户,摸清“老人舍不得扔杂物”“车位规划不合理”等 6 类核心矛盾,提出“先清后建”方案;专业社工联动城管、施工队,3 步完成杂物清运、150 平方米路面硬化和 12 个车位规划;20 名志愿者耗时 300 小时清理 12 车杂物,手绘停车指引图引导规范停车。
整治后 1 个月,该院落投诉量归零,98% 居民认可成效。“不仅环境变了,邻里间的心也更近了。”参与整治的志愿者小王说。
从“僵局”到“共赢”:矛盾化解催生出互助新风
文瑞苑小区的老旧管线改造曾让 12 户居民陷入僵局:低层怕破坏地面,高层嫌进度慢,工程一度停滞。“堰水 +”工作室启动“党建 + 调解”机制,曾任法院调解员的张老师用“老理儿 + 法理”开了 3 场协调会,明确权责;社工用“叙事疗法”让居民公开诉求,梳理出“避开学生上网课施工”“分段推进”等共识;党员志愿者 56 小时全程监督,协调临时停车等细节。
最终工程提前 5 天完工,12 户居民全签“满意确认书”。更意外的是,居民自发成立“邻里互助角”,衍生出代收快递、代买药品等 10 项服务,实现了从“矛盾化解”到“氛围升温”的跨越。
从“乱象”到“有序”:商户自治带来生意更旺
联盟北路 12 间商铺曾因跨门经营、油烟扰民每月被投诉 6 次,微网格长米应太多次劝导无果。“堰水 +”工作室联动发力:退休市场监管干部李爷爷制定《商铺经营公约》,明确“晚 9 点后禁排油烟”等 8 条细则;社工链接律师开展法规培训,组织商户成立“诚信联盟”;8 名居民志愿者组成巡查队,3 次违规由老干部上门约谈。
1 个月后,跨门经营减少 90%,油烟投诉降至 1 起,商户营业额平均提升 15%。如今,商铺还主动出资更换 2 盏损坏路灯,“商户自律 + 居民监督”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多元共治的“莲花启示”:社会组织成治理枢纽
“关键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大家都有参与感。”莲花社区负责人介绍,“堰水 +”工作室的核心是突破“行政主导”模式,以社会组织为枢纽,让老干部用经验破壁垒、社工用专业提效能、志愿者用行动聚人气。
数据显示,通过多元力量整合,该社区网格问题解决效率提升 40%,居民自治参与率提高 25%。这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正为全国老旧社区提供可复制的“多元赋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