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金沙江边的雪滩公园,曾经是长江鲟的主要产卵场之一,每到产卵盛季,一群群长江鲟在激流里产卵,不时跃出江面,十分壮观。”

周亮与长江鲟
“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黄排(胭脂鱼)大得不像样。渔民们这样称呼长江里的大鱼。中华鲟体型庞大,体长3到5米,最大体重可超500千克,充满力量。过去渔民误捕到中华鲟时,小船会被中华鲟拽得在江上‘直飞’,弄不好还会翻船。”
10月29日,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在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市民休闲的雪滩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起了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水中精灵”的保护故事。

周亮与胭脂鱼
中华鲟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它是长江中体重最大的鱼,有“长江鱼王”之称,具有独特的江海洄游习性。过去,每年夏季,生活在海洋中的中华鲟成熟个体会回到长江,经近3000多千米的溯流搏击,于第二年秋季到达四川宜宾金沙江下游一带产卵繁殖,其幼鱼于出生后第二年的4—8月陆续进入海洋。
长江鲟,个头比中华鲟小很多,体长1米左右,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喜欢在洄水沱的沙底区域游动觅食,所以又被渔民们称为沙腊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关注和保护的重点在中华鲟,“小个头”长江鲟还没怎么引起重视,但渔民们却发现,长江鲟越来越少了。

胭脂鱼繁殖 (董志宇 摄)
周亮说,“父亲很喜爱小动物,天上飞的鸽子,地上跑的兔子,水里游的金鱼,他都要养,被朋友们戏称‘海陆空三军总司令’。早年间,他在广东沿海闯荡,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赚下了一二十万元,这笔钱,当时足够全家‘躺平’过好日子了,但爱折腾的父亲,在宜宾又开了一家花草鱼虫服务部。一次在广州出差,发现长江里的胭脂鱼竟然成为了大家追捧的著名观赏鱼,而与此同时,受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影响,长江里的胭脂鱼和长江鲟等珍稀特有鱼类的数量却越来越少,这激发父亲干事的决心,决心筹建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保护长江濒危物种,开发著名经济鱼类。”
1993年,周亮的父亲周世武,一个只养过金鱼的“下海工人”,办起鱼类研究所。

检查鱼卵
“你都把中华鲟养活了?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个体户也想搞水产界的高科技?”……嘲笑声、质疑声接踵而来,但周世武没有退缩,他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即便倾家荡产,也要干出个名堂。
同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周亮,放弃城市繁华,追随父亲的脚步,踏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和开发之途。
购种鱼、建场地,钱很快就用光了,补充血液的养殖生产又暂时没有起色。1994年大旱,活饵断供,烈日当空,周亮和父亲钻进山沟里去挖蚯蚓,汗水像黄豆一样往下滴,挖不到蚯蚓的时候,到处找臭水沟摸线虫,烈日把橡胶水裤晒得像是在冒烟,周亮父子艰辛为鱼儿们寻找保命的活饵。

检查鱼苗
“养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成本很高,场地建设、人工、饵料、运营等等,每天都是消耗。”周亮说,最难的时候,养殖场就靠母亲每月300元的教师工资维持着,父亲把烟也戒了,实在扛不住时,他就在会诗沟的山顶上狂吼几声!
“那时的父亲50多岁,不甘心碌碌无为,想干成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周亮坦言,那时他也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因为家都快要被拖垮了,父亲不顾后果拼命地往前冲,负债数百万元,周亮接手研究所后用了整整20年才逐渐还清了所有外债。
最难的时候,发不出工资,跟着干了十多年的员工,实在熬不下去也陆续离开了,整个研究所只剩下几个人,周亮偶尔也会后悔,但从没有想过放弃。

鱼卵孵化
长江里的故事,总藏着力量和坚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8年迎来曙光——成功实现长江鲟内塘驯养人工繁殖; 2004年,野外长江鲟的误捕记录仅为个位数,物种已走到绝迹的边缘,恰好这个时候,研究所的长江鲟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了,当年产苗上万尾;2007年,国家首次生态补偿放流,2000尾长江鲟从所里游回长江;2012—2016年,参与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牵头的中国珍稀鱼类保护专项,项目结束时长江鲟鱼苗产能破百万,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国家启动“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作为核心单位之一,承担了农业农村部“物质资源保护”长江鲟项目,使每年放流的鱼苗从过去的几千尾增加到数万尾;2023到2025年,研究所协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杜浩团队和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周波团队,分别在长江江安段和金沙江里,开展天然水域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周亮相信长江鲟会在长江里再次自然生息繁衍
周亮说,鲟鱼类是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的物种,有着坚韧的生命力,经历过许多灾难和风雨。如今受水利工程阻隔,水文条件改变、产卵场部分破坏,野生种群数量不够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它们暂时还不能在长江里自然繁殖,但随着长江鲟野外种群的陆续恢复,它们估计会重新迈过这个生命传递的“门槛”。
“我们如果坚持每年向长江放流10万尾长江鲟鱼苗,哪怕每年仅有1000尾能活下来,十年下来也会有上万尾的数量,长江鲟的野外种群恢复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周亮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十年禁渔”,长江的生态越来越好,长江鲟这个古老物种,总有一天一定会在长江里再次自然生息繁衍,继续畅游千里,穿越万载。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部分图片由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