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仪式表演《年歌》
女子群舞《云朵上的女儿》
情景歌舞《喇叭芭芭》
羌族鼓乐《传鼓》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 庄媛 文/图)释比开坛祭天地,羊皮鼓声祈福来,羌山喜悦丰收年,人寿年丰庆羌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初一),羌族同胞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羌年,一片欢腾的羌乡茂县,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祭祀祈福、跳萨朗、唱羌歌、喝咂酒,用最传统的方式喜迎羌年的到来。
前一天(农历九月三十日)早上九点,雨过天晴,云开雪山现,羌山展欢颜,在茂县中国古羌城,一场极具羌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羌年”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正式上演。此次展演以新舞美、新音乐、新面孔为构思理念,将活动分为《礼赞》《家园》《感恩》三个篇章。以“传承古羌文明·共建和谐家园”为活动主题,将茂县中国古羌城的大型实景与舞台相结合,以羌族民俗节庆礼仪与歌舞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羌年盛况。展演活动以传统羌年的节日活动流程为主线贯穿演出始终,以羌族民俗节庆礼仪与歌舞表演相结合的形式为载体,通过绚丽的服饰文化、羌区精品歌舞名人献唱,使整台节目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羌年是文化的展示,更是传统的继承。展演活动中,释比诵经祈福、感恩万物。在释比的指引下,羌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羌歌、羌笛、口弦、羌族多声部以及羌族舞蹈等丰富多彩的羌族原生态文化展示一一登场。来自茂县雅都乡、曲谷乡、黑虎乡、三龙乡等21个乡镇的800余名群众演员身着节日盛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最原生态的羌族歌舞表演。一系列曾在全国大型歌舞比赛中荣获奖项的民族歌舞悉数登场,《天愿》《年歌》《瓦尔俄足》《羌》《云朵上的女儿》等精彩的羌族歌舞表现了羌族在喜迎新年的仪式庆典中所要传递的文化传承与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赞美了新家园及感党恩的民族心声。羌族群众用他们优美的舞步和天籁般的歌声喜庆羌年的到来。羌族著名歌手云朵的一曲《天上的云儿》更是羌族同胞对新生活新家园的歌颂。
各式羌族服饰、各种羌族歌舞让人目不暇接。台上精彩,台下欢呼。一台喜庆、祥和、感恩、奋进的“羌年”非遗文化展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台上台下共同舞动,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羌族同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共庆羌年的到来。游客们零距离体验着羌人过年的别样风情,感受着“羌年”的独特魅力。传统的迎新祈福、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共同打造出一场传统的盛会和欢乐的盛宴。
延伸阅读 >>>
羌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民族族姓记入甲骨文的民族,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羌年是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及绵阳北川等其他羌族聚居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茂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承载着保护、传承羌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近年来,茂县着力创建世界羌族文明核心保护区,启动实施了中国古羌城、叠溪松坪沟景区、羌乡古寨、九顶山国际高山滑雪场等特色羌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羌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显著成效,现有《瓦尔俄足》《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年》《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6项。据了解,1987年农历十月初一,省民委在成都举行了庆祝羌年大会。自此以后,羌族地区就统一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开展庆祝活动;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4县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4年的“日麦节”(羌历年)活动,同年,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缔造华夏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羌年的庆典包含了羌族民风民俗、宗教、舞蹈等多种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折射出深厚的羌族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能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