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村“两委”干部集中培训
近年来,黔西县通过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建强基层组织阵地等举措,不断提升“两委一队三个人”的服务水平和战斗能力,为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全县1651名村(社区)干部、994名驻村干部以及197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犹如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引领着广大群众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谱写决胜小康新篇章。
第一书记的“宝石”村终极目标
将宝石村变成名副其实的“宝石”村,是金兰镇宝石村第一书记邓程亮驻村的终极目标。
“战疫情、抓生产,促复工、稳增收,这是当前我们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心。”在金兰镇宝石村,驻村第一书记邓程亮带着几个工人正在调试面条加工设备。趁着休息的间歇,邓程亮与笔者谈起了宝石村的产业发展情况。
宝石村调试面条加工设备
邓程亮是黔西县自然资源局下派的驻村干部,2019年6月到宝石村任第一书记以来,充分发挥帮带作用,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协同村“两委”班子成员,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融合双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搞花拳绣腿,最终目的是要让土地增效老百姓增收,因此产业选择至关重要,如果不结合实际搞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话,非但见不了成效反倒浪费了土地资源,到头来遭受损失的还是群众,那还不如不调整了。”对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巩固好脱贫成效,邓程亮有着自己的见解。邓程亮告诉笔者,宝石村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和气候环境,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已种植优质茶叶400余亩。今年为有效调减低效农作物,全村规划种植大豆500多亩、南瓜近300亩、辣椒近400亩、红薯300左右亩,目前已完成了前期育苗工作。
为建强“村社一体”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邓程亮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后,充分利用帮扶资源,通过企业捐赠和协调项目资金筹资30万元,在去年9月建起了面条加工厂。据邓程亮介绍,该加工厂每月可生产成品面条3万余斤,可保障本村5个劳动力长期就业,至少能为村集体年创收30万元左右。
谈及生产和销路,邓程亮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购的这套设备比较先进,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面条除了零售给当地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外,主要销售给工业园区的几家大型企业,销路一点也不愁。今年因受疫情影响,重庆的师傅还没过来,目前处于试生产状态,再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正常生产了。”
邓程亮说,实现宝石村变“宝石”村,他非常有信心。
“改行”的驻村干部成了“万金油”
“坑不能挖得太浅,浅了花椒苗不易成活,栽的时候注意不要将营养袋里的泥土弄散,要把外围的胶套撕掉后再放到坑里,回填好肥泥后踩紧,然后再浇定根水。”随着疫情持续向好,春耕生产有序推进,永燊乡沙坝河村驻村干部龙翔摘掉口罩,一边给群众讲解花椒栽种的技术要领一边亲自示范。
龙翔曾是永燊乡党政办的工作人员,2019年7月份主动请缨,到离乡政府最远的沙坝河村开展驻村工作。看着龙翔文质彬彬的样子,沙坝河村的群众以为他只会在办公室里写写材料填填表册。可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家对龙翔的认识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无不对他另眼相看。
沙坝河村驻村干部示范种植花椒
到沙坝河村的第一周,龙翔就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他驻村干部一道,走遍了沙坝河村的11个村民小组,迅速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对自己结对帮扶的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他也做到了如数家珍。
“还是这几句话管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你说得天花乱坠却不落实在行动上的话,老百姓当然不会听你的。如何做,真心实意,当好服务员;如何带,亲力亲为,当好技术员;如何帮,拓宽渠道,当好营销员。”这是龙翔的驻村感言。
龙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沙坝河村离永燊乡政府有13公里,群众去乡里办事极不方便,龙翔就利用去乡里的时间帮群众代办事项代领证件等,若是急需本人去的,龙翔就“私车公用”亲自送去。去年沙坝河村的南瓜喜获丰收,龙翔与村“两委”成员四处奔走联系销路,确保了200多万斤南瓜全部售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龙翔成了集宣传员、快递员、服务员等角色于一身的驻村干部。一来二去,龙翔成了沙坝河村群众的贴心人,夸他是个“万金油”。
当前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沙坝河村战“疫”战“贫”两不误,700亩花椒苗已如期种完,1000亩南瓜和200亩辣椒的分散育苗正茁壮成长,年存栏80头的养牛场已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前期购进的40头牛即将入场,2000多米的环湖路建设已近尾声,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如今的沙坝河村,干群关系融洽,上下齐心,干劲十足,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官庄村的“零风险和三保障”
洪水镇官庄村花椒基地上,种植大户曾居华一家正在花椒地里栽种黄豆。曾居华虽已年过花甲,腿脚也不大利索,可看上去却是精神矍铄的,十分健谈。
“种了这么多年的庄稼,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好事过,我家栽了20多亩的花椒,一分钱不出,还倒给我将近万把块钱的奖励补助款,明年花椒投产后村里还包销,不把花椒管好把地种好的话,太对不起人了。”曾居华乐呵呵地说。
官庄村“两委”带领群众种花椒
地还是自己的地,花椒苗、肥料等免费提供,花椒籽负责回收,收益归自己不说还给补助,难道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官庄村党支部书记代宣杰解开了这个疑团。
“为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搞好产业发展,巩固好脱贫成效,党支部通过引进企业和能人来带动,由合作社打捆运营,实现农民零风险、利益三保障。目前,官庄村已完成花椒种植645亩,100亩中药材基地已见成效,农业观光水果采摘园的50亩葡萄今年便可投产,在确保群众增收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花椒地里种黄豆
与代宣杰交谈得知,2019年,官庄村引进贵州省毕节丰古农业有限公司携手发展花椒产业,为保障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并能稳定增收,双方建立了“农民零风险、利益三保障”的发展模式和机制。首先是在种植花椒的第一年,由公司向种植户奖励补助资金每亩400元,保障种植户在花椒未投产前的土地收入。其次是免费提供树苗、肥料和技术指导,保障花椒的管护和生长。最后是花椒挂果后按照每公斤14元的单价回收,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保障产品销路,实现增收致富。
官庄村“两委”班子勇于探索,善作善为,通过“农民零风险、利益三保障”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作者:谢远谋 杨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