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闪耀的大英

2021-8-20  16:39:46         稿件来源: 互联网

万古千秋

大英散发出的耀眼光辉

一直闪烁在历史的时间长河里

大英县域置县可追溯至秦汉西晋时期

秦灭巴蜀,置蜀郡、巴郡,

夹在巴蜀间的郪国虽然存在,

已被划为蜀郡的一个县。

汉承秦制,

也在西汉初年在蜀郡设郪县

使它成了巴蜀间动乱最盛的地方。

巴蜀之争,

为郪国的存在形成了空间。

△大英汉陶博物馆

郪国人民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在这片大地上耕种狩猎生活。

音乐舞蹈,说唱杂耍,

既继承了祖先对“神”的崇拜,

又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形成了奇特的郪国文明

《辞海》在“郪县”辞条下写道:

“古县名西汉置……

治今四川中江东南……

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昌城县治。

治今四川三台。”

今天,循着大英的光辉,

探古寻幽!

1

郪江水悠悠

在巍巍魁山脚下,

有一条弯弯的河,

蜿蜒流畅,灵秀碧波,

润蕴沿岸,生机勃勃,

它就是郪江

大英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郪江大英县城段风光

粼粼郪江水,

潺潺郪水流。

郪江,长江支流涪江的支流,

发源于四川中江县白象乡胡家瓦窑,

向东南流向县境,

经三台县东南边界

至大英县郪江流入涪江,

全长110.8公里。

上游,在马安乡以上称玉江,

下游称郪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有了秀水长河的滋润,

两岸便有了生机与灵气,

郪江自西北,经全境蜿蜒东流,

如玉带,

连缀起左右岸的块块历史文化瑰宝

2

郪江古镇访古寻幽

△郪江古镇

郪江古镇南邻郪水,东滨锦江,

面向狮子山,背靠金钟山,

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

也曾作为秦汉以来

郪国的县治和三国蜀汉时期的郡治所在,

元代时还作过四川省的省府。

境内遍及全镇的20000多座

汉代至两晋时期的崖墓群

中国四大汉墓群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郪江古镇原为郪王国遗址,

汉代崖墓在郪江古镇分布较多,

且较为集中,多以家族墓形式出现。

墓内雕刻及装饰精美,

汉代的文化生活有较生动的表现。

唐宋时期摩崖造像,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街道、寺庙和石桥,

淋漓尽致地反映了

郪江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

地主庙,王爷庙,古戏台,

还有与石头已经融为一体的参天榕树,

无不在诉说着这座小镇古老的历史。

境内两江交汇,山清水秀,

与古朴典雅的古镇互相呼应。

从郪江老街的水巷子去往河边,

过桥往右便是一条古官道

坑坑洼洼的石阶,

参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

这就是“古郪道”的一段,

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

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上,

除了通达南北,

还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

蜀汉丞相诸葛亮

奉蜀主刘备之命前往各地分定州界,

从古郪道到了郪县,

即今日的郪江古镇,

郪人宰牛烹羊,举杯欢迎,

在青山绿水间展开了一幅军民共欢、

官民同乐的欢腾画卷,

那段历史也造就了

现今仍在使用的一处地名

──会军堂山(在今中江县境内)。

古镇外的郪江上有一座清代古石桥,

横跨郪江两岸,

连接三台、中江两县。

石桥长约50米,

因九个桥墩上分别雕刻着一条石龙,

故名九龙桥。

3

卓筒井 千年的守望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

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

史册中的一段文字,

让天府之国的卓筒井名闻天下。

卓筒井的“勋章”很多

──

“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没错,是先有“大英卓筒井”,

才有大英县。

“大英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被国务院列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名录

2013年5月

卓筒井被列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少有的“双国保”项目

战国末期,秦为统一六国,

择岷江运兵至蜀国攻楚,

为确保岷江水路畅通,

命李冰治水为运兵作先锋。

传说李冰原为山西运城池盐官,

善度盐脉,至蜀地,

识其地下盐卤丰富,

“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

遂命军士凿“大口浅井”

(即百姓打水井之法)

获取地下卤水制盐,

在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东南华旧镇

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李冰此举将人类探寻水源的方式

转变为向地下探寻盐卤资源,

拉开了人工凿井汲卤制盐的帷幕。

我国井盐凿井及生产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之为“大口浅井”时期,

这种凿井技术比较原始,

劳动者需要在地下坑内

使用工具挖掘、运土等,

因此盐井口径都很大。

第二阶段称为“小口径深井”时期,

北宋时期蜀地先民在大英成功开创了

小口径卓筒井凿井技术及生产工艺,

逐渐替代了大口浅井。

卓筒井工艺技术的出现,

是中国井盐凿井技术从大口径浅井,

向小口径深井的标志。

它的推广和应用,

不仅为井盐生产蓬勃发展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还为世界近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开辟了道路

在大英县卓筒井镇关昌村,

至今还分布着不少

积淀着厚重历史气息的老井──卓筒井。

“凿地植竹”,圆刃锉、

表层套管、扇泥筒……

直立粗大的竹筒,

无声地诉说着先辈们手工制盐的故事,

这是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4

蓬莱镇 四川省四大古镇之一

历史上曾在蓬莱设过巡检署、

盐大使和县丞等行政管理机构,

蓬莱镇是四川省四大古镇之一

△寸塘口水库

△东方生态博览园

山清水秀的地方,人杰地灵。

这里产生了“流行”于蓬莱镇的

民间打击音乐“蓬莱大乐”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闻此乐高昂悦耳,

其演奏阵容宏大、气势磅礴,

遂赐名“大乐”。

“蓬莱大乐”节奏昂扬欢快,

气氛喜庆热烈,场面庄严华贵。

作为一种流传于川中地区的宫廷乐,

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渗入了具有浓郁的巴蜀民族文化特征的

民间吹打音乐及川剧音乐。

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

和浓郁四川风情

除了音乐得以传承,

四川地区重要的明清古建筑群

也在这里保留着。

寂光寺又称古井寺,

位于大英县蓬莱镇

古柏办事处境龙归山下。

以围墙为界,

占地面积约25600平方米。

寺始建于隋朝大业二十三年(617年),

后毁于战火。

明洪武三十二年、

正统八年、弘治十三年,

住持原义先后重修寺庙。

明末清初,再度毁于战火。

清康熙五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

寺庙进行了重修扩建。

现存山门(魁星楼)、钟楼、鼓楼、

弥勒殿、大雄宝殿、转轮殿(地藏殿)、

三圣殿、椭圆围墙、古井等,

建筑面积1854平方米。

寺内还保留有隋唐建筑基址,

以及大量石刻、碑刻、壁画等附属文物。

山面及后檐斗栱简化,

具有典型四川特征

寂光寺保存了四川地区较少的、

有明确纪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遗存

且留存有极其少见的转轮藏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5

贾岛,与大英结下不解之缘

△贾岛像

贾岛(779年-843年)

字阆仙,河北范阳(北京房山)人,

长庆二年(822)进士,

开成(837)九月

始授长江(大英)县主薄,

后迁普州(安岳)司仓参军、司户。

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长江集》十卷,存诗四百首。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

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

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

也因“推敲”典故闻名世人。

贾岛与孟郊齐名,

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

贾岛诗文有《长江集》。

△长江集

贾公祠在四川省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村,

初为晋代巴郡太守王堂所建,名玩月亭。

贾岛任长江县主簿时,

常来此游玩,改名明月寺。

宋元屡有兴废。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县人重修,改名贾公祠

贾岛励志求进的精神激励数以百代后人。

岛诗盛于中唐,

成名于晚唐、五代,至今千余年,

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

到大英来拜贾岛墓和祠,

贾岛诗词碑林频添新作。

韩愈赞: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在人间”

闻一多说:

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

寻幽访古

看那郪山、郪水、郪人

寻到一个闪耀的大英

参考文献: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517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7月26日)

<省级央级媒体发布微信同号:135511539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