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花月食坊飘出饭菜香,老人们围坐笑谈;芦蒿社区托育中心里,孩子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就业培训课堂上,学员们专注地学习新技能……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关乎百姓冷暖的民生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高度”、“温度”与“力度”,为居民生活铺就温暖的幸福底色。
兜牢民生底线,托起“稳稳的幸福”
对于特困群众,东升街道始终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街道工作人员走街串巷,细致摸排,像探照灯一样,不漏掉一户困难家庭。最近一次排查,21户新纳入城乡低保的家庭及时得到了帮扶,而19户生活改善的家庭则平稳退出保障。这一张一弛之间,是政策精准落地的体现。
特困供养对象陈大爷对此深有感触。曾经生活无望的他,是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敲开了他的门。“街道就是我的‘亲人’!”陈大爷逢人便说,工作人员不仅帮他办妥了特困供养手续,还常来探望关心,让他找回了生活的尊严。像陈大爷这样,15名特困人员在街道和社区的悉心关怀下,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希望(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残疾人帮扶同样落在实处。为42名重度残疾人办理了护理补贴,18名困难残疾人领到了生活补贴,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对于突遇困境的家庭,街道和社区的“及时雨”也未曾缺席,33户家庭收到了总额6.07万元的小额临时救助,帮他们渡过了临时生活难关。
情系一老一小,守护“美好的生活”
花月食坊,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幸福厨房”。70岁的李奶奶是这里的常客。子女不在身边,吃饭曾是她的“老大难”。“这里的菜合口味,价格实在,营养也好,关键是还能和老邻居们唠唠嗑,太贴心咯!”李奶奶的满足写在脸上。像这样惠及5.1万人次的为老服务,从社区为老服务站到养老机构、助餐点,在东升街道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网,温暖着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芦蒿社区、接待寺社区托育中心,则成了孩子们的“成长乐园”。122个托位中,已有112个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年轻妈妈张女士的难题迎刃而解:“把孩子送过来特别放心!环境好,老师专业耐心,还能让孩子提前适应集体生活。”街道的努力还惠及更多孩子,1574名随迁子女顺利通过入学资格审核,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也能在城市的校园里安心读书,扎下幸福的根。
倾心授人以渔,点亮“就业的梦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区人社局具体指导下,东升街道联合成都空港人才服务集团,精心打造了“蓉易就业”便民服务站,架起了一座坚实的“就业桥梁”。
在电商直播培训的教室里,学员们热情高涨。两期培训吸引了108人参加,不少曾经的“直播小白”正在蜕变为“带货达人”。失业人员陈大哥就是受益者之一,通过街道的培训和帮扶,他成功找到了新工作。“街道给了我重新出发的机会,现在日子有奔头了!”陈大哥言语中充满感激。这背后,是街道“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决心:244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9名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岗位。
街道的“就业管家”们紧盯就业难题,为6089名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全覆盖跟踪服务,至少一次。30个社区公益性岗位被开发出来,45人申请了灵活就业补贴,为困难群体“量身定制”出路。4场招聘会促成165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对884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的回访紧锣密鼓,已推荐岗位605人次,提供就业指导1305人次。东升街道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求职者照亮前行的道路。
从织密特困帮扶的“兜底网”,到办好情牵“一老一小”的暖心事,再到打造授人以渔的“助推器”,东升街道的民生实践,就浸润在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里,回荡在托育中心稚嫩的欢笑声中,凝结在求职者找到新岗位的喜悦里。在这里,政策条文化作了有温度的生活,居民的安心、开心与舒心,共同织就了“幸福东升”最动人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