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防御建筑的理念:视听可达,进可攻,退可守,败可走。防御体系是建筑原始防御策略之宽,进攻是原始防御策略之窄。核心是防御,进攻是其次。
■ 汪和兮之
到四川阿坝州旅游,除了游览蜚声中外的童话世界的九寨黄龙、攀登四姑娘雪山,到红原草原观赏九曲黄河之外,羌寨碉楼是必须要去的游览地。
两千多年前,在四川的岷江河谷上游出现了惊叹世界的防御体系及文化。羌人选择在有天然防御能力的山川、河谷、山梁,以及建造了有纵深防御的石砌建筑。黑虎寨就是众多防御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寨子。
“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建筑防御体系在宽窄中自由腾挪
黑虎寨位于四川阿坝州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该寨古称“黑猫寨”,据传汉代仅是一支小部落“依山居止,垒石为室”,以狩猎为生。黑虎寨选址于半山脊梁的前端凸地。因地形突出,形貌似同鹰嘴,故也叫鹰嘴寨。
寨子空间中心呈现的多碉楼民居组合,顺着山脊一字排列布局,是寨子周围分布若干零星单体民居的整体空间浓缩。
黑虎河主要居住的是黑虎羌人部落。地形是口窄内宽,即从两河相交的支流处显得狭窄,越往里走,天地开阔起来,那里耕地多起来。当然,也就成了部落中心。标志便是建筑密集一些。亦有明显的聚落构成,但选址都不是河谷的河边,几乎不约而同地都选在一凸出的山梁上。明显,这是一处视听良好、易守难攻的古典防御选址。
岷江河谷上游自汉唐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从西北陆续迁徙而来大小不等数支羌人部落。他们分别进入岷江上游的一些支流内,并在不同的方言区内生活。黑虎羌主要分布于茂县北,白狗羌分布于理县、黑水一带,白草羌主要分布在北川县白草河流域、罗打鼓羌分布于茂县北,等等。即是说有的一个部落同时生活在不同的相邻支流内。这种分布特点利于凝聚,利于内外发展,尤其利于防御。各主要部落形成的生产生活领域多以分水岭为界,以流域为范围。黑虎寨以黑虎河流域为活动范围,面积133.1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08米,最低海拔1800米。
进入入口不远,天地逐渐开阔,在内部河谷,半山地区出现庄稼地,接近山顶的高半山以上则多数分布涵水良好的森林和牧场。这样的环境,明显又形成一定的小气候,显得独立完整,自成体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来一派田园牧歌,悠然自得的天外之天之感。因此,物产十分丰富,确为易守难攻,长期据守的天然“王国”。尤其为人为防御设置的开展,创造出有利的地形条件。
依赖自然山川人为构筑的整体防御:进为窄退为宽
近水、近耕地、靠山是羌人选择居住地的一个共同特点,河谷、半山腰、高半山往往成为羌人分布较集中的地方。
古羌人整体防御是依赖自然山川的险峻和回旋余地较大的河流流域范围。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特征构筑适合防御的各类构筑体。从而形成一条河流流域内的整体防御。运用视听可达,进可攻,退可守,败可走的原始防御策略,核心是防御,进攻是其次。这是产生羌族防御建筑的根本。
在黑虎寨,典型碉楼群布置在梁子上,家家有碉楼。黑虎羌寨总共有31座羌碉,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有这么多座羌碉,可以想像全寨羌人付出的劳力是多么巨大。长10公里多的黑虎峡谷,两边山地上散布14个大小羌寨,共建有几十座羌碉,仅大寨子就建有24座碉,从大寨子往巴地五坡望去,在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直立的羌碉像立在山上的旗杆一样密集壮观,真叫人惊赞
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败可走的自然环境,哨碉往往在相对高差大的临河谷旁的山上,尤其是山体凸出的山梁上。原则是观察的视野宽且深。既能看到犯敌,同时又能把犯敌的信息及时传送给部落群体。如果中途有山挡住了视觉和听觉,则在山体转折处再设中间传递碉楼,以达到空间信息接力传送链的形成。
哨碉的职能完全以烟火和声响作为主要传送形式,因为所处地形太险峻,犯敌无法攀登进攻,因此,又起到烟墩的作用。烟墩是和碉楼不同的构筑体,是专门燃放烽火报警的构筑,较低矮,顶部利于堆放柴火,多用在官道上。而哨碉顶部堆放烟火,同时又有敲击锣鼓和吹号的作用。
数量是产生质量的基础,明朝以前建碉楼及石砌建房则是质量深化的保证。这自然要追溯到汉代“邛笼”时代,但从量的层面来说,现存碉楼多为明代构建亦可为证。即是说,发展到明代,由于特殊背景,明王朝的威逼、进剿,促使羌族石砌技艺升至更高建筑设计及技术层次。但是它不能离开汉以来的经验与历史文化前期铺垫。正是如此深厚的石砌传统技艺,在量的基础上必然产生建筑类型、文化片区、功能层次、系统组合,甚至地震设防等等层面的升华。
当然,官逼民反是造成碉楼出现的主要原因,然而,又不能排除民族间、部落间的“打冤家”的械斗等等因素。这同样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多而奇特的碉式构筑体形成顺理成章的逻辑程序。
古老的羌寨占有很大比重是建在高半山上。川西北羌族居住区域全是平原和高原的过渡山地及高山地带。惟山顶及接近山顶缓坡台地呈现大片牧场及可耕土地,天然的海拔高度又提供了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自然,这里成为保存村寨古风最纯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