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局起好步助推大发展!看清镇市如何衔接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
2021-3-11 15:47:52
稿件来源: 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清镇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扎实做好有效衔接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据了解,经过8年决战,清镇市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落实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重医保”政策,1344户群众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83户1966人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搬进城镇,3642户99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越过了脱贫标准,17个贫困村相继出列。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做好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呢?清镇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前谋划,综合实施——
清镇市将继续支持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措施由村到户为主向到乡(镇、街道)到村到户为主转变。探索建立“决策共商、村民共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导农民用土地、资金入股分红,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土地成为增收致富的“梦工厂”,不断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比重,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分层分类做好帮扶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发展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配合民政部门落实好综合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坚持动态调整,充实完善项目库,继续抓好贷款扶持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专项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加强乡村教师和医生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居住30户以上村寨为重点,持续推进“七大治理”工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置系统覆盖率达90%以上,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85%。
围绕顶层设计抓落实,制定好《清镇市乡村振兴规划》《清镇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让乡村振兴清镇规划目标更明,步骤更细,把清镇打造成“国家农业公园乡村振兴实践创新区”。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落实。1年内,将元宝枫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规划建设3000亩元宝枫种苗繁育基地,占地97亩的元宝枫加工厂、50亩元宝枫林下套种丹参烘干加工厂和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以21个坝区和7000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为重点,打造“绿色餐桌”保供区。以桃、李、葡萄、蓝莓等为重点,在3年内建成清镇市智联精品果蔬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推进清镇市1.5万亩蓝莓种植,并启动加工厂建设。5年内培育1000亩有机生态茶,打造贵州茶产业交易市场,建设贵州茶文化博物馆,实现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新建高效生态家禽养殖基地10个、年产20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年产3000万羽种鸡场孵化厂1个,年屠宰1000万羽肉鸡加工厂1个。韩家坝200万羽肉鸡高效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力争8月底建成投用。2022年2月建成清镇市生猪养殖、屠宰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加快红枫湖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发展壮大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特色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元宝枫下套种蔬菜、辣椒、中药草2800亩、茶叶6400亩、烤烟1500亩。聚焦产业链,分三期推进清镇市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投资1.2亿元是清镇市产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产销对接。
聚焦贵州(清镇)职教城,通过校农结合、校地协作、产教融合,建立专家团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产、教、学、研、训”的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持,实现政府、学校双赢,打造清镇市城产教景新天地。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抓落实。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建立完善宅基地申请、审批、确权等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加快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发展步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清镇市开展“新乡贤”回归工程试点,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省级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