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眉山讯 (记者 常坚)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眉山市委、市政府聚焦脱贫“摘帽”,立足片区外“插花式”贫困实际,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五敢精神”为脱贫主路径,走出了一条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新路径。
敢为人先、自我加压,勇于担当脱贫攻坚大局使命。在准确研判市情基础上,眉山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明确了2015年、2016年每年减贫5万人,到2017年全市10.9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坚决实现“奋战三年攻坚,率先全面脱贫”的目标。并出台《关于决战“1593”扶贫攻坚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同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各级脱贫领导小组组长,亲力亲为抓扶贫,以“倒逼”机制,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敢出实招、赋权压责,紧紧抓牢脱贫攻坚关键力量。眉山市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选派36名市级部门科级以上干部,280名区县、乡镇干部进驻316个贫困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并抽调近千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强化驻村帮扶,决战扶贫攻坚。同时,制定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扶贫项目安排、实施等9项决策实权和推动整村发展、促进贫困户脱贫、壮大集体经济等9项工作责任,推动机关干部真帮实扶。
敢下深水、定向“点穴”,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精准效度。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眉山市实行“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确保“贫困群众定得准,因人施策帮到位,脱贫之后退得稳”,解决了脱贫攻坚“脱贫不摘帽”的拖延病和“摘帽就撒手”的急躁症。
敢于破难、自立自强,牵引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眉山市、区县积极用好财政增量,优化支出结构,市本级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带动实现了市、县两级财政扶贫投入“硬”增长。此外,大力实施 “1+N”组合扶贫,配套制定17个专项扶贫规划,充分调动行业部门参与扶贫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合力攻坚“大扶贫格局”。同时,就业部门送训上门,引领贫困群众自食其力,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创业致富,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敢闯新路、协调联动,长效保证脱贫攻坚持续动力。眉山市用统筹协调创新理念,不断拓展贫困群众的脱贫渠道,以进厂就业扶贫、搬迁转移扶贫、效益分红扶贫、“互联网+”电商扶贫等一系列创新扶贫模式,助力全市实现数万名群众稳定脱贫,确保了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