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云端运“山珍” 无人机开辟致富通途!

2025-10-14  10:33:34

峨边彝族自治县红旗镇觉莫村距离峨边县城30多公里,海拔1200米左右。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是该村八月笋采摘的旺季,300多万斤新鲜竹笋的运输难题,让村民们既喜又忧。今年,觉莫村村民自行购买一台载重400斤的无人机,租赁两台载重100斤的无人机,组成“空中运输队”,每天从深山中将新鲜的竹笋运出山外,走向市场。曾经因交通梗阻而 “深藏闺中”的觉莫村,借由低空经济的东风,不仅解决了农产品运输的“老大难”问题,更让优质的八月笋及时对接市场,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无人机高空运输现场

眼下,觉莫村的八月笋丰收季已近尾声,但山间的“空中运输线”依旧忙碌——三台无人机穿梭在海拔1200米的山林间,将新鲜竹笋源源不断地从深山运至山脚,再销往各地市场。很难想象,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山珍馈赠”,曾是困扰村民多年的“甜蜜负担”。

“我们这里山高路陡,以前运竹笋,全靠人一点点背,再用马儿驮,才能到达山下。” 说起过去的运输难题,觉莫村村民阿库克一记忆犹新。

以往丰收季,村民往返深山与山脚一次就要大半天,不仅人力成本高,新鲜竹笋还可能因运输耗时久、颠簸受损,品质下降就卖不上好价钱。这条难走的“出山路”,成了横亘在 “山珍”与市场之间的最大壁垒,也悄悄挤压着村民本就不多的收益。

无人机操作现场2

无人机操作现场

面对困境,村民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天空。今年,村民曲木立保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载重400斤的大型无人运输机,又租赁了两台载重100斤的辅助无人机,一支小小的“低空运输队”就此组建。

无人机操作现场

无人机手操作现场

“旺季的时候每天能运4万多斤竹笋,比以前人背马驮,效率提高了80%左右。” 无人机操作手周文曦指着正在作业的无人机介绍,以前需要几十人、几匹马忙碌一天的活儿,现在无人机几个架次就能完成。

这几架穿梭山间的“钢铁之翼”,不仅运出了竹笋,更给村民们运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与希望。觉莫村第一书记王仁川算了一笔明白账:“采用无人机运输,每吨竹笋的运输费用大概在1700元。相比以前的人力马运,成本显著下降,效率更是天壤之别——不仅不受陡峭地形限制,还能点对点直达,运输时间缩短了70%以上。”

笋农正在装竹笋

笋农正在装竹笋

运输成本降了,竹笋新鲜度保住了,市场竞争力自然提上去了。“看着自己采的笋子‘坐’着飞机出山,心里特别踏实。” 村民鲁克施展笑着说,以前一天累死累活也运不了多少,现在轻松多了,收入还增加了,“大家都觉得这路子是走对了!”

丰收的竹笋

丰收的竹笋

从人背马驮到无人机“飞”运,觉莫村的运输变迁,是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它不仅突破了地理环境的束缚,降低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更激发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曾经“靠天吃饭”“靠力挣钱”的传统观念,正在被科技兴农的新思路取代。

如今,这双“科技翅膀”正载着峨边的“山珍”,也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飞越重山、飞向更广阔的市场。而觉莫村的实践,也为更多偏远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振兴密码”:当创新与科技扎根乡野,哪怕是崇山峻岭,也能开辟出通往致富的新通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