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川县红光乡干部群众甩开膀子加油干,卸掉包袱勇担当,将党中央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创新思路保供给,多条渠道保增收,统筹推进保生态,走出了一条以地破题、以地兴业、以地富民、以地促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兴产业 万绿丛中一片红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再次来到红光,仿佛一切都是新的……
“7000亩茶树、1000多亩芍药、1000多亩油牡丹成效已经显现,贫困群众收获了第一桶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行走在群山之颠的“同心产业园区”,乡党委书记唐元东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我们在红石河两岸的山坡上作了科学规划,三年之内将把芍药和油牡丹种植分别扩大到5000亩,茶产业扩大到1万亩,今后将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幸福之源。”
“2016年上任之初,陶龙村除了外出打工的、投亲靠友的,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村,数千亩茶园无人管护,撂荒地达5000多亩!”唐元东说,当时,他和许多乡干部一样,心都凉了半截。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乡党委班子一致决定,在坚持发展传统茶叶种植的基础上,种植芍药和油牡丹,让“万绿丛中一片红”扮亮群众致富路。
乡长柳茂春介绍说,芍药和油牡丹的种植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专家论证,红光乡的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它们的生长,生长期比其他地区长达两个月,品质也高于其他地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和附加值。他以芍药为例算了一笔账,去年市场价格为7800-8700元/吨,即平均3.9-4.3元/斤,保守估算,每亩收入将达1万元,对于陶龙村来说,这份收入相当可观。
聚人才 敢让小卒挑大梁
“去了东河口,转身就要走;到了红石河,一天不能活;进了山旮旯,趁早死了吧。”这是过去人们对红光乡真实情况的形象描述。
“我们谈乡村振兴,靠谁来振兴?年轻人不回来肯定不行!”陶龙村党支部书记高松很是感慨。他深知,要把年轻人吸引回家,得先为他们铺好路。这路,是游子们的寻根之路,是游客们探觅乡愁之路,更是山里人的致富之路。
据了解,目前,红光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各村户户都连通了水泥路,“出行难”成为历史。饮水安全、用电安全、住房安全率均达到100%,全乡4G通信网络通村覆盖率达100%。
从2017年起,全乡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外来创业、返乡创业”的热潮。
在北京创业近二十年事业发展正如日中天的岳光旭毅然选择了回乡发展,办起了小荆村鸿福茶叶加工厂,集加工、销售于一体,而且收购茶叶的价格均高于市场价,让当地茶农既省时省力又增加了收入,更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该乡引进返乡大学生和外出务工青年人才6名,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其中有3名已经在村任职。在外漂泊的游子们,如今都成了当地产业致富带头人。
保生态 绿色发展惠民生
“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近年来,红光乡紧紧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攻方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完成了大坪高山芍药观赏园规划设计,整合各类资金完成园区内基础设施投入280余万元,园区水系配套建设全面完成,园区步游道等基础设施全面完成。
目前,该乡以茶业、药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规划建成了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芍药油牡丹中药材产业示范园、乡缘土鸡养殖园区(年出栏土鸡3万只),新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已经投产。他们在原有茶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出了“陶龙土鸡”系列产品、芍药花茶等自有生态品牌。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惠及民生,这是我们进行乡村振兴实践必须坚持的底线。”唐元东说,“我们统筹使用各类资金发展产业,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不保证群众利益的业主坚决不引进,不利于群众增收的产业坚决不发展,不产生生态效益的项目坚决不实施。”
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该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始终把紧“总开关”,将党和政府的政策红利在群众中间实现百分之百覆盖,将业主与群众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确保了各项政策执行不打折不走样,确保了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
刘保刚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