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成都工作,我就和家人团聚了,这个年也过得舒心”,饿了么“90后”骑手唐德顺对记者说。2018年6月之前,唐德顺一直在广州上班,每个月工资最多4000-5000元,离老家太远,在外打拼久了总是放心不下家里,一直都想找一份离家不太远、收入也可观的工作。2018年6月,唐德顺经过同乡的介绍,毅然回到成都做饿了么骑手。“我不怕吃苦,就怕挣不到钱,”唐德顺说,“外卖骑手这个行业多劳多得,春节前那一个月我跑了1280单,挣了一万多。”
唐德顺和妻子孩子在成都的家里
这样的故事在春节后就业潮中也不断涌现。近日,饿了么联合成都总工会在密集举行春季招聘活动,现场咨询和报名的人很多。“很多来咨询的都有在外地打工的经验,想回到成都做骑手,一是因为做骑手收入高、自由,二是也可以照顾家庭。”负责饿了么成都骑手招聘的王磊说。
此前,饿了么曾公布“骑手城市年度画像”,从成都的骑手的籍贯省份来看, 89%的成都骑手来自四川,同比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本省就业比例在全国排名第三,远高于全国44%的骑手选择留在本省打工的平均值。
四川,以往的西部劳力输出大省,呈现返乡就业热潮。
唐德顺和站点的骑手兄弟开早会
离家距离更近,梦想也更近了
在针对骑手返乡的调查问卷中,93%的骑手最看重的因素是:与家乡的距离近。
“80后”骑手张华斌也有同样的体会。2016年底,张华斌从浙江回到成都,加入蜂鸟骑手队伍,此前他曾在浙江打工13年。“过去我是厂里一个普通操作工,每月挣3000块钱,现在努力跑单可以挣到1万元以上,少的时候也有6000-7000元。”张华斌说。来成都工作不久,他就把妻子和孩子也接到了成都,现在妻子在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两个小孩在成都上学。“在浙江打工的时候小孩上学比较困难,主要考虑到这一问题我们回到了成都。”
饿了么“80后”骑手张华斌正在送单
做骑手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唐德顺会回忆,刚开始做骑手的时候路线不熟悉,第一单就送错了地方。遇到暴雨季节,单量猛增,还容易摔跤滑倒,不过也有暖心时刻。“有一次一个客人点了好几杯奶茶,我由于不熟悉地方送错了,但是客人很耐心,给我讲地址。等我送到的时候还说了句谢谢,给了我一杯奶茶,我感觉真的很温暖。”唐德顺说。
骑手岗位的出现,不仅仅是让外地打工的四川青壮年有了回家的机会,还让他们在岗位上面逐渐建立起自信,让自己在社会有了立足之地,获得了一份尊严。“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和我一样的蓝骑士,感到大家都在一起奋斗。这份工作还让我感受到社会上不少的暖心故事,我也学会了宽容、理解。”
返乡就业潮的现象,在成都市总工会也得到了映证。成都市总工会保障部部长王严告诉记者:“2015年后,成都的返乡就业、创业现象开始突出显现。一方面是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城市差距在缩小,另一方面,成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升,家乡的就业环境更加有吸引力了。”
青壮年骑手占60%,希望事业和家庭都能兼顾
事实上,大多数从外地返乡的骑手,都像唐德顺、张华斌一样,有在成都安家的心愿。问卷数据显示,29%的成都骑手已购买住房,14%骑手准备购买;17%的成都返乡骑手已购车,15%准备购车。还有9%的骑手为女性。另外,成都骑手年龄结构偏年轻,18-28岁骑手就占60%,这一群体正值对事业和家庭的最渴望兼顾的年纪,年轻骑手的回流,也给城市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整体来讲,外卖骑手们的收入比较高,大多数人主要集中在4000元到8000元之间,近10%的骑手月收入可以达到8000元以上,月入过万的也很多,其中“外卖单王”骑手的收入更是达到了月入近3万元。
带着老乡一同做骑手的唐德顺说,放弃广州的工作,最重要是可以平衡收入和家庭。唐德顺今年24岁,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家,妻子、小孩和母亲共同生活,其乐融融。“我现在不是一个人,是一家人。外面工资再高,不能照顾家里,心里总是悬着。回来跑外卖,收入可观还能顾家,我觉得这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工作。广州的工厂再给我开1万块工资叫我回去,我也不想回去了。”
报告还显示,超过6成的外卖小哥喜欢自由的工作时间,还有将近30%的骑手喜欢骑行穿梭在城市中的感觉。大学生骑手群体的出现,也标志着骑手群体迭代的加速。有业内人士预计,2019年我国外卖市场将达到5000亿规模,品质升级、外卖连锁化、三四线城市、全时段经营成为2019年外卖市场的关键词。
“成都市外卖订单量在全国都排前几名,外卖行业这样的新经济形式在不断催生就业机会。”王磊说。“我们还为骑手提供话费补贴、车辆补贴、单量提升之后还有额外奖励,入职之后有入职培训、老人带新人这样,慢慢的,骑手的职业尊严感也逐渐提升。”
唐德顺穿梭在成都街头送单
春节回到家,唐德顺不停给老乡讲自己在成都的工作,他的“炫耀”迅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前后共介绍十几人加入骑手大军。现在他的堂弟唐兵、还有几个老乡,也都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就跟他来到成都,一起做起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