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成都市锦江区观音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2岁的张阿姨正跟着老年认知障碍早期干预课程的学习视频,动手完成艾草锤的手工制作,她的笑声清脆爽朗——很难想象,半年前她还因健忘、情绪低落被家人担忧。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老人们最爱来的“认知快乐驿站”。作为东湖街道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先锋阵地,观音桥社区正以暖心服务、科学干预和全民参与,筑起一道守护银龄群体脑健康的坚实屏障。
阵地升级:家门口的“记忆加油站”
走进焕新打造的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暖色调的空间设计让人倍感温馨。功能分区清晰有序:沙河记忆照片墙,墙上的照片由社区老人主动提供70年代、80年代的旧照片,带领大家一起回忆过去的旧时光;观音桥供销社老物件陈设和咨询接待区,该处配备专业社工随时接待和答疑;多功能会议室每月排期丰富,常态化开展身心锻炼、
运动干预、认知干预、音乐干预等21类干预课程;社区认知角的宣传栏上摆放着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宣传册,驻点社工可快速为老人讲解健康预防小常识,宣传册上的社区友好地图,便于老人第一时间体验生活中的便捷化服务。
精准施策:早筛早防的“认知保卫战”
面对我国超千万老年痴呆患者的现实挑战,观音桥社区打出一套“组合拳”,社区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由四川航旅健康养老服务公司提供服务),每月持续开展特色干预课程,其中由专业康复师设计的“健脑操”系列,涵盖记忆力训练操、动手训练等趣味课程,帮助长者激活脑细胞;由芳香疗愈师设计的“蜜色秋香·醉夕阳”干预系列,推出闻香忆往昔+手部穴位按摩等特色课程,带领老者亲近自然的味道,个个都是穴位按摩的小能手;由专业社工设计的趣味益智游戏系列,以专注力训练、逻辑训练、语言训练、视觉训练等为目标,结合真实的生活场景,优化课程内容,让长者从被动参与课程转为主动进行互动参与。从项目启动以来,社区已开展150余节干预课程,累计服务4600余人。
科普先行:打破偏见的认知革命
每月一次的“认知科普大讲堂”成了社区热门IP。不同于传统宣教模式,如9月的老年心理健康科普沙龙,采用“音乐润心+科学护心”的创新形式,将老年心理健康进行有效普及,引发参与者的共鸣;8月的认知障碍科普活动,邀请资深专家结合临床案例,生动讲解了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早期症状、高发风险因素等,并重点分享了实用的就医指南及家庭照护技巧,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在场听众认可,不少老人听完课后恍然大悟,表示后期会继续参与干预课程的学习。从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已开展科普宣传5场次,累计服务200余人次。
志愿赋能:人人都是守护者
两支特色队伍活跃在社区角落:
(一)“老年”互助小组:由低龄老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经过专业培训后结对帮扶高龄伙伴,他们既是陪伴者,也是早期变化的敏锐观察员;
(二)“专业”实践小组:由来自社区的工作人员+项目社工+资深养老服务专家构成,定期开展入户随访,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看到爷爷奶奶因为我们的到来眼睛发亮,所有的疲惫都值得。”社区工作人员称:这种“传帮带”的志愿服务模式,让关爱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三)志愿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好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如今的观音桥社区,处处可见暖心细节:社区办公区域张贴着认知训练的小技巧、失智老人家庭照护的好方法;10余家认知友好单位,为解决社区老人的衣、食、住、行、就医等提供服务;老人不再排斥老年认知障碍的早期预防干预……这些改变的背后,是街道办统筹协调、友好单位、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撑、社会组织的专业运营、居民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正如社区书记所说:“我们要做的是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营造包容的社会大环境,让每位长者都能有尊严地安享晚年。”从志愿服务开展以来,社区已开展志愿服务8场次,累计服务300余人次。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观音桥社区的实践证明,当科学防控遇见人文关怀,当专业力量携手民间智慧,完全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之路。在这里,每一份用心都在书写着“积极老龄化”的时代答卷,让“白发浪潮”化作暖阳下的粼粼波光——既有托起暮年生活的坚实臂膀,更有照亮心灵归途的温柔烛火。从适老化改造的细节雕琢到邻里互助网络的温情编织,从医疗资源的精准下沉到文化记忆的共同守护,这片土地正以实践为笔,将“老有所养”升华为“老有优养”,把“被动照护”转化为“主动赋能”。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更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刻度,为千万家庭点亮希望,为银发群体铺就尊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