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威远县人大聚智聚力助推乡村振兴

2019-1-3  15:43:12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一个行政村,山高林密,从南走到北需要半天时间,户籍人口1000余人,常住人口不足300人,在家劳动力不到20人……如何实现振兴,我们确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一次“走基层”,一个严峻的事实,让威远县人大常委会“一班人”顿时表情凝重了许多。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既是全国“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丘区威远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无花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业大县威远,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人大自觉地站到了“一线”。

铺开“一张表”

依法监督全覆盖

2018年11月初,冬意渐浓。县人大常委会“一班人”已经开始马不停蹄地跑面蹲点,为谋划来年乡村振兴监督工作搞调查、摸情况。

在“空心化”严重的山区村落访贫问苦,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明星村”问计于民……短短半个月时间,调研组足迹遍布全县11个建制镇30余个村(社区),组织人大代表、县镇村组干部、农村家庭能人和村民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院坝会20余次,收集建议议题15个、工作意见建议30余条次。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人大不能站着看,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威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功会如是说。

近年来,威远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法定职权,陆续开展《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主任集体视察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组织驻威省、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中视察民生工程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张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监督计划表正逐步呈现。

翻阅县人大常委会历年工作要点、公报、纪要,总能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词汇。县人大农经工委负责人介绍,“五大振兴”“七条道路”几乎涉及所有部门和单位,所以乡村振兴始终是人大绕不开的话题。

正是凭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专注发展的定力,县人大积极拓展监督形式和内容,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正由特定部门、特定议题逐步向“一府两院”涉农工作全覆盖转变。

拧成“一股绳”

广泛凝聚正能量

“持续在听民意聚民智、提供法治保障上用心用情用力。”在龙会镇互助村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周功会反复强调,“县镇两级人大要主动靠上去,为大局担当、为党委分忧、为政府解难、为基层助力……”

在东联镇佛尔岩村、观英滩镇青山村、竹塘村、镇西镇铜锣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留下了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群众宣讲会议精神、走访代表和群众、调研工作的身影和足迹。

据县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四个机关建设”,一贯重视常委会领导联系代表小组、代表联系选民等制度落实,尤其是在“走基层”、联系代表和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的功夫下得很足。

2016年以来,综合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6种监督形式,落实监督议题13个,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30余条次,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用好“一拨人”

人大上下齐上阵

“我是农民,深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作为农村代表,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县人大代表、黄荆沟镇砚台村党支部书记唐明在联系代表座谈会上说,“既然人民群众信得过,我没有理由不干好……”

在威远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常委会领导分别联系指导1个建制镇的镇域经济发展,包点联系1至2个贫困村,所有机关干部点对点联系帮扶贫困户,所有县、镇人大代表都有联系帮扶对象。

按照该县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负责人的话说:“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代表由人民选举,理应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据统计,全县1500余名县、镇人大代表普遍建立了履职档案,谁是农业产业化带头人,谁是农村家庭能人,哪位代表为联系村、帮扶户做了哪些工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年来,着眼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威远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威远县人大代表履职监督试行办法》《威远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标准》等7个文件。

按照代表们的话说,“手头拿着红头文件,不干好都脸红”。发挥制度机制的作用,无异于一剂良方,把代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整个县人大机关和全县1500余名县、镇人大代表动起来了,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涓涓细流汇集成川。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威远大地徐徐展开。

胡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毛春燕 李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