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年第一大会,到近日连续六场新闻发布会——
勇担国家使命:绵阳科技城发起新一轮冲刺
●锁定“一个目标、六大工程”,全力擦亮叫响中国科技城这一“金字招牌”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毅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与省委省政府的空前重视与关心,绵阳国家科技城,这个党中央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正以一种不辱使命的状态与作为,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
在继2月20日绵阳方面高规格地召开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动员大会——这一开年第一大会之后,从3月11日到3月22日,绵阳连续举办六场主题为“牢记嘱托·践行使命,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新闻发布会,就新时期如何全力擦亮叫响中国(绵阳)科技城这一“金字招牌”进行科学部署与对外发布。
新目标 >>>
分三阶段冲刺,力争到2030年,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将绵阳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绵阳的一份时代考卷: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中,专门就绵阳科技城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明确指出建设科技城是四川承担的国家重大改革试点任务。
这也是省委书记彭清华与省委省政府对绵阳寄予的厚望与重托:2018年5月24日,彭清华赴绵调研时指出,建设中国科技城是实现绵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所在,要把这个“金字招牌”擦亮叫响。
承使命而奋进。在去年7月的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绵阳明确提出将“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作为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的“五个主攻方向”之首,并就“如何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作了系统安排。今年2月20日,绵阳高规格地召开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在这个绵阳春节后上班的开年第一大会上,绵阳进一步细化与实化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吹响了新时代推进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冲锋号。
而记者同时了解到,就在今年3月11日,省委省政府还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意见》从简政放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成果转化、财税金融、土地能源等六个方面,出台了20项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GDP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到2025年,GDP突破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力争率先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到2030年,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新主攻 >>>
锁定“一个目标、六大工程”,奋力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标杆。
“蓝图变现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如是强调。
干字当头、效字以求,绵阳出台《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绘就了推进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路线图”与“任务书”。据了解,该《行动方案》的核心内容为“一个目标、六大工程”。“一个目标”,就是把科技城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六大工程”,就是全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生态营造工程、创新活力激发工程、创新产业壮大工程、开放合作深化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在环环相扣与系统发力中,推进绵阳国家科技城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当中,在实施创新产业壮大工程上,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韩晓清在绵阳日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绵阳将以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七个专项行动计划等措施,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六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并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和自主培育并重,推动新兴领域“建链”、传统领域“延链”、优势领域“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
此外,绵阳还提出持续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力争打造1个1500亿级园区(高新区)、1个1000亿级园区(经开区)、4个500亿级园区(江油高新区、游仙高新区、安州工业园区、涪城临港经济发展区和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
新突破 >>>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导向,以两个聚力推进绵阳的国防科技比较优势和军民融合特色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诞生地的绵阳,拥有全国绝大多数同类城市无可比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这也是当初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考量。
有一项统计表明,自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启动以来,绵阳先后承担实施了1000余项国防科研重点项目,取得了众多国际国内领先的国防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科技工业、空气动力等领域处于国际一流,在航空发动机、二次雷达、军用磁性材料、输变电绝缘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为从根本上扭转其“科技强、产业弱”“成果多、转化少”这一现象,去年年底,绵阳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召开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大会,启动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意欲通过深入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行动、军民融合产业培育行动”等“五大行动”,致力于将绵阳打造成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
就在日前举行的推进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绵阳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下一步将下大力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下大力气聚力国防军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别围绕核技术应用、激光、航空动力、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力争每年促成不低于30项的科技成果在绵转移转化;二是下大力气聚力军工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积极培育、集聚军工协作配套单位和龙头企业,力争在绵军工单位本地配套率达到30%以上。
绵阳提出,到2020年,全市军民融合企业总数由2018年的386家提高500家以上,军民融合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8年的1568亿元提高到2200亿元以上,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绵阳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