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倩滢 刘刚钰 龚芮
“砍杩槎,放水啰!”从巍巍雪山奔流而下的岷江水,万马奔腾般向天府平原浸润开来。
4月5日,以“古法截流,传承放水”为主题的“2019中国·都江堰放水节”震撼来袭。今年的放水节呈现出三大亮点:原版恢复古法截流、原版遵循传统祭祀、原版再现放水盛况。
都江堰原版再现河工技术
恢复古法截流遵循传统祭祀
4月5日一早,在《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现场,盛大的拜水、放水仪式让游客惊叹。本次活动原版恢复了古法截流的河工技术,严格遵循了传统祭祀仪程,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放水盛况。此举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放水节始于古代的岁修制度,而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长盛不衰、永续利用,也在于它两千多年来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使用竹笼、杩槎、竹席、卵石、黄泥等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放水节也因此得名。“这种古法截流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它是最生态绿色的古代截流方式,在本届放水节中原版重现,也是本次放水节最大的亮点所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的放水节严格按照了古代祭祀议程,原版再现古代放水节祭祀盛况:一以牛、羊、猪三牲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以祭祀江神,二响应川蜀百姓对大禹“岷山导江”和杜宇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等治水的传说以祭治水英雄大禹,三祭纵目蜀人祖先蚕丛。
规模浩大的仪仗队抬着祭品由鼓乐前导,主祭官率众人出玉垒关先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颂歌、献花、献帛、献爵、献食,主祭官宣读《祝词》,然后到鱼嘴砍杩槎放水。主持者一声号令,“咚、咚、咚”三声礼炮,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鱼嘴前阻断内江和杩槎上的绳索。河滩上人群用力拉绳,杩槎便解体倒下,江水奔流而出。
除了放水节当天的“拜水大典”,其系列活动也是亮点纷呈。在都江堰灌区民俗文化人文风情展演活动中,以放水节为契机,以文创表演为载体,结合传统川西文化充分展现灌区人文风情;在都江堰精华灌区媒体联盟放水节采风活动中,特邀成员单位,举行都江堰放水节、七里诗乡、灌区映像采风活动,共同探讨城市文化形象的挖掘和传播。
四川郫都林盘——水旱轮作系统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郫都区,成都平原腹地,区内地形“大平小不平”,是都江堰渠首地区,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土壤疏松肥沃,四季气候温润皆宜耕作,有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美誉。不仅如此,区内还保留、沿用着许多富有川西特色的传统民居,川西坝子特有的林盘景观在这里得到了活态的演绎。
27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都区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还教民农耕,更为关键的是,郫都农耕文明从古至今从未断过。“郫都区的稻田养鱼共生系统、水旱轮作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该区域使用时间至少在2000年。”区农业农村局申遗办副主任杨万全介绍,1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就有明确记载。
2017年12月,我区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水旱轮作系统”的发掘与保护项目,划定了唐昌、德源等12个街道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其中,唐元、三道堰等6个街道为遗产地核心区域,花园、友爱等4个街道为遗产地精华区域,郫筒、红光街道为拓展区域。目前,我区已完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制、保护与利用规划初稿等工作,预计5月低完成相关材料报送,6月进入评审阶段。
据了解,至今我国已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兴化垛田等15个项目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四川省已认定了5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目前成都市还未认定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区目前申报的项目将是成都市第一例。
都江堰精华灌区媒体联盟联动观礼清明放水节 助力郫都农业文化遗产申遗
2019-4-10 13:20:24 稿件来源: 郫都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