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模式——
绵阳:在用心用情中给残疾朋友就业创业系上双保险
四川经济日报讯 近日,记者从绵阳市本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获悉,该市今年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工作已降下帷幕,全市主城区范围内共有363家企业通过审核,1076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这是该市创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模式的效应,给残疾朋友就业创业系上双保险,使他们有地方就业、有能力创业,助推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形势下,如何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换挡升级”?怎样才能让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更加人性化、效应化?绵阳市残联运用“互联网+企业+残疾人”模式,探索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新路径,使残疾朋友有地方就业、有能力就业和规范化就业,以高质量的服务促进用工企业增效、残疾朋友增收的双效格局。
近年来,绵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绵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运用“互联网+企业+残疾人”模式,创新开展残疾人就业年审,建立绵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网站,开通了“绵阳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网上申报系统”,为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工作提供优质、高效、便捷、规范的网上服务。同时,该平台为残疾朋友与用人单位提供残疾人就业政策解读和精细化管理、业务查询、实时发布招聘、求职信息等服务。
此外,该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围绕“有地方就业”、“有能力就业”和“规范化就业”三个重点,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开展“社会主导、残联扶持、残疾人主动参与”的职业技能个性化培训,促使残疾朋友拥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遇和能力。与此同时,还常态化开展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依托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每周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实现传统现场招聘与现代网络双重覆盖,掀起“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热潮。今年以来,全市主城区范围内共有378家企业进行了网上申报,363家企业通过审核,1076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为50家企业、 225名残疾人提供现场审核、政策咨询、精准帮扶、职业介绍等服务。
据了解,绵阳一系列助残惠残的创新模式成为全省残疾人工作的新标杆,打造出绵阳残疾人创新创业品牌。去年,绵阳残疾人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一等奖,参加四川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省第二。今年5月16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绵阳市韩玉平、熊翎好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何志绪荣获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绵阳市残联通过创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模式与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撬动了更多的企业安置和接收残疾人就业,为残疾朋友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使他们逐梦圆梦,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公平感、安全感”。绵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