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我省2022年确保粮食年产700亿斤以上

2020-9-4  11:57:40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日报讯  (记者  黄晓庆)9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近日印发实施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今年四川将累计建成443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000万亩,保障全省粮食年产量700亿斤以上。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是全国人口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目前粮食产量近700亿斤,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处于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至2019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7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169万亩,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近700亿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2019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目标任务,在农业农村部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结果的通报中,我省综合排名全国第9位。

不过,我省当前仍面临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达到“三网”配套的比重不高,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相当部分地方工程性蓄水严重不足,还有不少旱山村、望天田,全省常年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粮食15至20亿斤;丘陵和山区的耕地碎片化程度高,难以开展规模化发展经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把耕地保护好,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以提质增效弥补耕地数量不足,把“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必须把耕地保护好,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以提质增效弥补耕地数量不足,把“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根据部署,到2035年,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

《意见》明确,要形成全省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找准潜力区域,科学确定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区域化整体推进。要研究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建设标准及定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要规范建设程序,强化质量监督,打造精品工程。要严格按程序开展项目竣工验收。要把各级项目信息上图入库,建成全省“一张图”和监管系统。

同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试点示范,加强科技攻关与引进推广,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意见》提出,要强化政府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同时将高标准农田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建立通报约谈和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突出建设重点。明确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鱼米之乡”试点县和国家级、省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县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选择基础条件好、建设潜力大、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示范创建,探索通路、通水、通网(物联网等)和平整土地“三通一平”整县示范模式和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模式。

突出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多元化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强化资金保障。要求各地统筹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制定四川省新增耕地核定办法,加强新增耕地指标省域内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要按规定用于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