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 守护银城绿色青山
漫步在长滩寺河畔,东湖清水悠悠流淌,偶见小鱼儿泛起点点涟漪,昔日黑臭的河水已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清水潺潺的美丽景致。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岳池县委县政府坚持改革创新,响亮提出“绿色发展,从水抓起”,探索推崇“12345”河长治水工作思路,(“1”即“一把手工程”,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担任主要河流河长,“2”即“两个抓手”,政府抓手和市场抓手,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治水模式,“3”即“3源治理”,从点源、面源、内源三个方面发力,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4”即“4项机制”,建立组织领导、双脚丈量、督导考核、投入保障机制。“5”即“5级责任”一个指挥系统、二十个联系单位、千名护河员、万名群众全员参与,全面打响巡河护河人民战争),全面实施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库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主要任务。通过创新治水、推广领先技术、强化制度保障、动员全民参与等有效举措,全域保障治水全覆盖。全县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嘉陵江、渠江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长滩寺河实现由往日的劣Ⅴ类到Ⅳ水质的转变。
攻坚克难 打造河长制绿色名片
健康的河流就是绿水青山的注释,大自然的馈赠是地方最宝贵的财富。县委书记米亮多次强调,要持续深入开展中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以小河净带动大河清,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学习借鉴全国各地治水成功经验,谋划构建长滩寺河“1+2+3+4+N”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1”即“一张蓝图”,制定长滩寺河“135”治理规划,2020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2022年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目标,2025年将长滩寺河建成全市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河湖、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2”即“两个体系”,建立指挥体系和责任体系,成立长滩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调度,构建“五级责任”体系,各司其职、各行其责。“3”即“三源同治”,加强点源、面源、内源治理,精准摸排污染源617个,整治流域养殖场73个,关停5家屠宰场,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点(站)331个,实施厕所革命1173户。“4”即“四项制度”,建立“日调度、周推进、月专报”工作调度制度、“红黑榜”督查通报制度、“容缺审批、并联审批、集中办公”办公制度、媒体曝光跟踪督办制度,累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21次,调度会90次,印发工作日报109期、督查周报12期、月专报4期,发布“红黑榜”90次,曝光问题31个、播报新闻109条。“N”即“N个项目”,投入10.5亿元,实施综合治理项目40个,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建设完成项目22个,新建、改造城区管网14.9公里,生态清淤1800米,扩能县城污水处理厂2.5万吨。通过实施长滩寺河“百日攻坚”行动,长滩寺河水质得到极大改善,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
初心如磐 永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为保障下游重庆3000万人民的饮水安全,岳池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面构建上下游共治、岸上岸下同治、部门协调联治、全民参与群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湖资源永续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上游南充、下游重庆等地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9份。协议约束相邻地界“严禁将未处理的生活、工业、医疗、农业废水排入河道,协同整治河道“四乱”违法行为。
为着力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岳池县强化体系保障,将公检法系统引入河长制组织体系中,充分发挥河长、警长、检察长职能职责,实现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有机衔接,打防结合,不断提高河湖管理保护水平。同时整合“12345、12369、12314”三条举报热线,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和群众参与力量,鼓励群众有偿投诉举报涉水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治水力度。
据悉,工作开展以来,岳池县始终坚持同步推进“河长+警长+检察长+网格长”组织体系,将全县135条河流、70座水库、3346口山坪塘、162处石河堰、9条渠道全部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共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743名,对应设立警长111名、检察长11名。同时,将乡镇长确定为“网格长”,按照条块结合思路,由网格长负责对水域、陆域实行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县各级河长已累计巡河达27万余人次,完成整改问题4600余个。
(岳池县水务局:钟文博、黎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