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少不入川”宽窄论

2019-5-10  11:06:45         稿件来源: 企业家日报

“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限制川人精神由窄向宽的迈进。保路运动体现了川人爱国、渴望独立的精神。

  “少不入川”宽窄论

话说四川盆地的几座大山都是何方神圣,将成都平原保护得严丝合缝?君可见,四川盆地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既为四大之一,当然所围之山也非娇弱体态者能围住。它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崇山峻岭在护驾盆地免受刀兵之乱时,也闭塞了信息和人员的流动。

这是一个至今无法回避的现实。地理局限的制约,直到21世纪都没能打破。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通车,才实现了四川高速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但至今,四川仍有许多偏远地方没有高速公路,地域限制仍是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今人在四川游山玩水之际,总是为四川盆地的气候着迷。四川盆地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令四川水系发达,山川朗润,气候温润。这样的气候,把川妹子滋润得如出水芙蓉,秀外慧中。不贪图川妹子的女色,毕竟也是“少不入川”的谆谆告诫之一。但这条规劝,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贪念美色全国各地有效。

为什么说,两宋以后,少不入川几无可能,更趋艰难呢?

一是和平时期,严苛的户籍限制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这个时候,你想入川,没门。二是四川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人口锐减,老百姓饱受战乱时的颠沛流离之苦,人们避之不及,怎么会入川主动体验刀兵之祸?

自宋朝以后,各朝统治者对人口实施最严格的控制,尤其以明清为甚。明清统治者严禁农人弃耕从商,令民专守田业,力图建立一个以小农为本的宁静秩序。明政府按职业对户口分类,划分成农户、军户、匠户等籍,最糟糕的是,严令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明清户籍制度,将农民的活动范围,控制在户籍所在地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商人外出经商,需要官府颁发的“路引”(介绍信),否则按游民处置。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你说你想入川?家门都出不了。

可以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是扼杀两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的罪魁元凶。元明清几百年的渐进控制,磨灭了社会的精气神,让社会发展突然转向,从宋朝的开明清流退回到保守顽固状态,是造成近现代中国文化衰落的主因。

四川历史上,受战乱影响,曾有两次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外一次发生在明末清初。

南宋后期,四川成为抗蒙主战场,长达近半个世纪战争,令四川人口锐减,也消耗了四川大量社会财富。元初至1290年,四川在籍数只有61万人,不及1223年660万的十分之一。四川盆地大量土地荒芜,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据蜀称王,并吸引大量麻城土著入川。后明氏政权为朱元璋灭后,朱元璋从两湖和广东大量移民入川开荒。

至1381年,四川人口已上升到146万。但好景不长,明末张献忠起义攻占成都,战争的厮杀,四川人口再度锐减,至1661年全省在籍人丁仅存1.6万余,按一丁五口计算,约合8万人。张献忠被灭后,1671年,清政府允许各省贫民入蜀屯垦,于是,湖广流民大量涌入四川。本次大规模移民,一直持续到1776年,历时105年之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达623万人,占四川人口的62%。

历经两次浩劫,四川土著几乎已消失殆尽。但两次湖广填四川,为四川和外界交流、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各种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娱乐汇聚一地,必定碰撞出新的火花。

此时,传说中固若金汤的天府之国早已被多次攻破。四川已无险可守。虽然地理局限仍在,但形势已和两宋之前大不相同,据险固守待援已主要表现在地势对经济发展的束缚。由于饱经战乱,谁还有心情规劝“少不入川”?当然,就更别提“老不离蜀”了。幸存下来的人们早就逃难逃荒去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君子尚且不立于危墙之下,何况生死攸关大事。谁也不会甘愿就地等死。

两宋后,唯一能体现川人精气神的事件,当属清末1911年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1911年,清政府财政空虚,向列强借钱贷款,列强说可以但你得有担保物。担保物、抵押品的玩法,银行现在还玩着。清政府于是想将四川的川汉铁路公司收归国有,用川汉铁路做抵押借钱。保路运动轰轰烈烈地爆发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文斗逐渐失控,发展到流血死人的武斗。

最后,四川隐晦地提出了独立口号,危及清政府统治,清政府火速从武昌抽调部队入川镇压。结果,武昌的新军抓住机会,立马武昌起义。紧接着,起义浪潮席卷全国,清政府快速崩盘倒台,国民政府重组成功。

虽然,引发保路运动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保路运动仍然体现了川人爱国、渴望独立的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