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顶山下的羌汉山歌
□ 冯再光/文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九顶山因九座顶峰相连而得名,山域跨越德阳市什邡的红白镇、绵竹清平镇及茂县的石鼓乡、南新镇等地。九顶山南麓有一个羌汉杂居的仙乡——绵竹清平镇。这里青山郁郁,新居幢幢,小桥流水,花卉飘香,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随着德茂公路的通车,这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古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更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这里的羌汉山歌,它顺时随俗,在神奇的九顶山、在美丽的清平镇激荡飞扬,传唱不绝。人们在这原汁原味的歌声中体验并寻觅着羌族厚重的历史以及羌汉民族相融的独特文化。
清平镇处于绵竹市与茂县的中间地带,镇政府驻地与绵竹市区和茂县县城的直线距离均约30公里。这个小镇原属茂县,而茂县是目前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作为茂县向南进入成都平原的交通要塞,清平镇是羌族与汉族接触交往历史悠久的核心区域,也是九顶山歌最集中的地区。2018年10月,绵竹的“九顶山歌”以传统音乐类入选四川省第五批非遗名录。
九顶山歌传承人孟开金(前)与山歌队(寇元林 摄)
九顶山歌传承人孟开金(左)在“5·12”特大地震后为解放军慰问演出(寇元林 摄)
九顶山歌后继有人(清平镇羌汉山歌队供图)
山乡对歌 (寇元林 摄)
寻踪探源 发掘传承
羌汉山歌能重新响彻九顶山,继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数年前的一个春日,当时的绵竹市孝德镇文化站站长尹天润到清平采风,与家住清平镇盐井村的羌民孟开金再次相逢,两人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交情甚笃,此时重逢,自然兴奋不已。于是孟开金热情邀请尹天润到家里做客。老朋友多年不见,聊起了这些年各自生活与工作的酸甜苦辣。当老孟的妻子把菜端上桌,孟开金为尹天润斟酒,然后举杯唱了起来:
今天贵客哟哟来家来呀儿伊儿哟,
请你们哟喂宽饮杯来西期科,
大家一桌哟哟把酒饮来呀儿伊儿哟,
尔玛一起哟喂举起杯来西期科,
第一杯酒哟哟祝大家来呀儿伊儿哟,
永远平安哟喂纳去纳鲁西期科……
三杯酒下肚,尹天润一阵惊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是小木匠的他,在清平呆了好几年,但从未在山里听到过这种充满民族风情的歌声。现在作为基层文化干部又是绵竹年画创作者的尹天润,对民间艺术比一般人要敏感许多。他兴奋地问道:“孟大哥,这是羌族民歌吧?”“是的,叫《祝酒歌》。我们羌族人过年过节摆宴,亲朋相聚饮酒的时候都要唱。”孟开金笑哈哈地说。“羌族还有其他的歌吗?”尹天润追问道。“多得要用箩筐装。”孟开金说罢又唱了好几首。
尹天润沉浸在这特殊韵味的歌声中,他激动地说道:“孟大哥,这山歌是民间的瑰宝啊,应该抓紧时间收集整理,将羌汉山歌传承下去!”孟开金沉默了一会,低声说道:“我也想花功夫收集整理,无奈要养家糊口,过几天,我就要和几个乡亲去河北打工了。”几天后,孟开金与几位乡亲坐上了成都至北京的列车。列车离故乡越远,他就越想家。惆怅的心情让他想获得一种释放,于是他情不自禁在列车上唱起山歌来:
这边山才是景秀,山花开在幽林头,
山花各色各势有,山林雀儿唱枝头。
那边山来才叫山,白云遮了峰岭巅,
青山绿水真好看,犹如阿妹搽粉脸。
他没有完全放开喉咙,然而列车里已是一片掌声,有的甚至围着他大声呼叫:“再来一首!”孟开金和女同伴又唱了一曲男女对唱:
男:太阳出来照山坡,对门那山妹听着,
有心和你来对歌,不知妹心有无歌。
女:唱的山歌不要钱,妹子编歌从未闲,
只要哥心有了我,妹陪哥唱一百年。
随着孟开金一行人一首首山歌的演唱,车厢里荡漾着欢声笑语,乘务员和乘警也大加赞赏,说不仅歌好听,而且还为旅客消除了旅途疲劳。这时一位西装革履、三十来岁的小伙子凑近他们身边,微笑着用四川话问道:“你们是云南的吧?”“我们是四川绵竹的!”孟开金回答的语气略带骄傲。
这下子引起了轰动,人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从来没有听到这种韵味的四川民歌;有的说听了这歌感觉很舒服,就像到了纯朴又淳美的山寨。还是那位三十来岁的小伙子见识广,他说,“这歌曲含着少数民族风格!”孟开金微笑道:“我们是羌族人。我们那地方的羌族与汉族交往十分密切,在文化交融中形成了这种山歌,普遍都称为羌汉山歌。我们绵竹清平山里的羌人汉人都喜欢唱!”
到了唐山,他们下榻在一家油田招待所。在饭厅,孟开金等人以山歌为客人佐餐。人们听后,个个大声叫好。正在就餐的大庆油田老王和几个天津客人首先走上前与孟开金一行人握手,感谢他们带来这么好听的山歌。而几个内蒙古赤峰的客人还专门到他们的房间交流,赞扬他们所唱的山歌,说他们的歌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原汁原味,充满了民族风情。赤峰客人还唱起了蒙古歌曲与之联欢。道别时还留下地址和电话,欢迎他们去内蒙古草原做客。
羌汉山歌如此受欢迎是孟开金始料不及的,他开始感觉到清平山歌的发掘与传承,是一种巨大责任,而自己则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并暗自下定决心:尽快结束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完成这个心愿。
收集整理 延续传承
羌汉山歌诞生很早,它是这一带羌汉山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流露的情感表现。山歌涉及的事物相当广泛,或赞美山水、歌咏动植物,或以歌驱邪壮胆、震吓猛兽,或放歌消疲解乏、排忧解闷,或把盏待客、示爱抒怀……敬酒歌、咂酒歌、犁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搂柴歌、打猎歌、采药歌、刺绣歌、打夯歌、伐木歌、求爱歌、定情歌、盟誓歌、嫁娶歌、喜庆歌、叙事歌、巫师歌、丧葬歌等一直伴随着这里老百姓的生活。
羌汉山歌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独唱、对唱、合唱,唱歌时如遇众人帮腔,那就更热闹;唱歌者还常以生产生活姿式起舞,夹杂少许说笑逗乐,最后成为众人参与的表演唱。羌汉山歌是以羌族山歌舞蹈为基础,兼融了汉族歌舞元素,其歌词、曲调及舞蹈既体现了山里人的情感,也表现了羌、汉民族的文化交融与团结友爱。颂扬家乡美,纵情唱山歌,是过去九顶山人世代相传的习俗。
如同国内的众多非遗文化一样,由于中断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山歌的接续传承也会有一个过程,即使孟开金这样的歌手所能唱的歌其实也是很有限的。这就有一个收集发掘和整理的过程。作为羌汉山歌的重要传承人,孟开金对此功不可没。
孟开金不久便从外地回到了家乡清平。生他养他的山水是如此美丽,乡情是如此浓烈。他用节衣缩食攒下的的钱买下了收录机,做了几件简单的演出服,翻山越岭,寻找民间善唱山歌的老人;同时发现演唱人才,筹建山歌表演队。
有一天,孟开金到天井沟元包村访问被乡亲们称为满肚子都是山歌的孟桂才老人。这个村位于海拔1500米的高山之上,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才能到达。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孟开金不慎摔了一跤,收录机掉下山沟,他溜下陡峭的山崖在乱石中找到收录机,捡起来一看已摔得面目全非不能使用,他心痛不已。
孟开金终于到了孟桂才家,老人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听说孟开金是来找自己收集山歌的,仍是心情激动,孟桂才老人沏了一壶茶,和孟开金边品茶边唱山歌,二人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期。老人家回忆说,他年轻时上山采药,一见山对面有人便唱起山歌打招呼,山对面的老乡也以山歌作为答对。一唱山歌,人也不累了。有时,山里不见一个人,他就编几句山歌来唱,感觉好,就记下。老人家讲的这些山歌与山歌背后的故事,让孟开金深受感动。老人的山歌很多,由于没有收录机,孟开金只得用笔记录。
有一次孟开金在采访时遇到下雨,山路泥泞,天色已晚,视线不好,不小心摔下三米多深的沟里,腰部受伤,虽经治疗但仍留下后遗症,一遇下雨天气,便疼痛难耐。好在他爱人全力支持,不仅一人承担起所有家务,还独自把全部农活扛起。
孟开金的一儿两女对父亲着迷山歌的事也理解支持,他儿子有段话让笔者很感动:“记得有一次父亲到烂泥沟采访八十多岁的王永锡老人,老人家正在生病,坐在床上给父亲一首接一首地唱山歌,王永锡的儿子想劝阻老父亲,说等病好了再唱也不迟,可王永锡老人对他儿子说,孟开金走了十几里山路来收集山歌,不能让他白跑一趟!老人家都这么支持我父亲,我们作为孟开金的儿女更没说的。”
在羌汉山歌收集和演出队伍中,有个叫张杨惠的中年妇女。她原来是以打饼子为生的手艺人,只因喜欢唱山歌而成了这个团队的一员。有一年夏天,她为收集羌绣和山歌到黄泥坡,那里交通不便,她便搭乘一位退休工人驾驶的电动车上山,由于路窄坡陡,车子翻下山沟,开车的师傅和她都摔成重伤。康复后她没有动摇信念,仍在各村寻找唱山歌的老人,用心记录着一首首濒于失传的歌谣,在台上演唱着她喜爱的山歌。
孟开金和山歌队奔走在清平的山水之间,访求山歌于村落乡民之中。他们寻找到了曾经引领红军到清平的余成虎老人、寻找到了当年能歌善舞的谢运芝老婆婆、寻找到了九顶山的几个采药人……这些人都会唱山歌,有的还能唱十几首。他们在五六十岁的乡亲中寻觅线索,多次聆听,将一些零零碎碎的山歌收集起来,再整理编写,成一首首较为完整的山歌。这里的乡亲对收集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为其提供线索,积极参与活动,有的年轻人还自告奋勇试唱,以加入演唱队为荣。孟开金、张杨惠等人除了在绵竹、什邡,还曾前往茂县等地搜集挖掘,最后整理出山歌500多首,为羌汉山歌的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孟开金尽心尽力收集整理和义务演唱羌汉山歌的事,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把发掘和传承羌汉山歌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不仅给了山歌队两间房屋放道具和排练,专门订下制度,对演出人员给予补助;还邀请地方媒体和文化部门多次来清平镇进行专题采访,对清平羌汉山歌作了大量的发掘、宣传和推广,为振兴羌汉山歌增添了推动力。随着羌汉山歌逐渐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羌汉山歌影响力逐渐扩大,不断为外界所知。
奋进之歌 未来之歌
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袭击了绵竹清平镇。5月16日,被解放军救出的7000余名清平镇群众到了绵竹二号立交桥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张杨惠和刘英秀立即编了首《地震无情人有情》的山歌。孟开金、张杨惠很快地组织山歌队为受灾群众演唱:“地震无情人有情,解放军是我们灾民的救命恩人。解放军的手脚当爬山梯,翻山越岭背老人背小人。呀拉索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首首山歌,让子弟兵和受灾群众心心相通,血肉相连,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抗震救灾期间山歌队自编自唱感恩山歌三十余首,陆陆续续为救援部队、防疫队、志愿者及江苏援建者演出十余场次,送上了灾区人民对党和国家,对子弟兵和所有援救者的感恩与祝福。
2010年8月13日,清平暴雨,山洪暴发,特大泥石流袭击了正在重建家园的山乡。勇敢的清平人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羌汉山歌队,用歌声为受灾群众和救援队鼓劲。这些山歌,至今仍感动并激励着清平人。
2012年9月,在泸州纳溪举办的首届四川民歌大赛(唱响山歌)上,绵竹清平羌汉山歌队作为德阳唯一的参赛队,受到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而一举夺魁,被人们称为“山歌奇葩,一枝独秀”。不久,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绵竹清平镇以羌汉山歌的形式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报道,更引起人们对羌汉山歌的极大关注。
如今的绵竹清平,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因生态美、风景美、民俗美而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羌汉山歌队也坚持自编自演,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与地域风格。他们扎根清平,立足绵竹,面向全国,把爬刀山、献羌红、推杆、扭杆、山歌等节目和体育游戏献给成千上万的观众。
74岁的孟开金虽然年事已高,但平时仍把精力放在羌汉山歌的传唱上,他说他现在有4个徒弟,大徒弟将近70岁,小徒弟也有40多岁了,年轻人来学习的少,他们都要外出打工挣钱。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经常组织传习活动并到学校教小朋友唱山歌。他希望羌汉山歌列入非遗后能够引起人们对九顶山歌的重视,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清平镇山歌队道具房的墙上,“四川省民歌大赛优秀传承奖”“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木鼓山歌原生态一等奖”等奖牌和奖状赫然在目。这是荣誉,也是一种鞭策,每张奖牌和奖状都凝聚着山歌队的心血,闪耀着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辉。而那些为羌汉山歌的发掘不懈努力的人们,那些为羌汉山歌的传播和宣传做出贡献的人们,还有山歌队每一位成员及所有关注和喜爱羌汉山歌的人们,都值得尊重与感谢。历经沧桑的羌汉山歌要传承和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更多的歌要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