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人才活水润泽有机沃土 ——西充“新农人”为有机农业注入强劲动能

2025-10-17  14:44:36

金秋时节,西充县仁和镇米丹村的田野间,66岁的任廷志正在億德合作社的基地里清理灭虫灯。从传统“老把式”到管理800多亩有机农田的“新农人”,他的转变,正是西充推动人才兴农的生动缩影。

近日,西充县《汇聚“新农人”,激活有机“芯”》案例荣获2025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最佳案例奖”,全国仅50个案例获此奖项,西充是四川唯一上榜的县级单位。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谱写有机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新农人”张亚返乡创业在村里搞起种养殖业

引才:破瓶颈搭平台 唤得新农人归田

西充与有机农业的缘分始于2003年。22年磨一剑,当地从“零起点”稳步迈向“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然而,人才断层曾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此前,全县有机农业从业者中,35岁以下的仅占11%,大专以上学历不足9%,真正懂有机技术的农户不到三成。”西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人才办主任贾林盛直言,人才短板不补,西充有机农业产业难有突破。

为抢抓全省“新农人”培育试点机遇,西充县围绕“引才、留才、用才”精准发力,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设立2000万元有机农业人才专项扶持基金,推出“三补贴一保障”政策: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最高给予50万元创业补贴,每年发放3000元技术培训补贴,并配套120套人才公寓,切实解决安居之忧。同时,在23个乡镇(街道)全域设立人才入乡服务站,织密“一刻钟服务圈”,让返乡之路更通畅。

机制创新是引才的关键。西充创新推行“带编入企”模式,划拨专项事业编制,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推动人才直接下沉产业一线;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等级发放生活资助,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团队”“创业团队”一次性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

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新农人”传经送宝

“我们还坚持典型引路,对省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实质性奖励。”贾林盛补充道。此举吸引了一批实践型人才扎根西充,致力打造有机农业标杆基地,进一步形成了“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环。

系列举措的“磁场效应”持续释放。截至目前,西充全县已吸引312名高学历、懂技术、善经营的优秀人才选择在这片热土扎根奋斗,为有机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育才:建体系设课堂 促得老把式蜕变

西充的创新实践不止于引才。“引才只是第一步,培育本土人才、让‘老把式’变‘新农人’,才能筑牢产业根基。”西充县委人才办副主任庞惟表示,该县创新构建“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平台搭建”三位一体培育体系,把课堂直接搬到田间地头。

为让培训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西充县委人才办牵头建立政府、专家、院校、企业“四方联动”机制,量身定制37门实践课程,“从有机种植病虫害防治,到生态循环模式搭建,每门课都针对新农人、老农户的实际需求设计,避免‘纸上谈兵’。”庞惟坦言。

在億德合作社,任廷志就是体系培育的受益者——通过系统培训,他不仅掌握了有机种植技术,还能指导其他农户操作,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技术骨干;合作社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创新的“三年红薯、两年杂粮”轮作模式,配套稻田养鸭养鱼,既保护地力又提升效益,这一成果也源于培育体系的技术支撑。

“新农人”通过电商销售有机农产品

此外,西充县委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南充农科院等科研团队,推动创新平台落户田间,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乡村工匠”三级服务梯队,让技术成果直达生产一线。其中马均教授团队指导“新农人”杨永刚研发的“稻鸭共作”模式,让水稻亩产显著提升;何金蓉推广的发酵床养殖技术,大幅降低粪污处理成本,科技创新在这里快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实训基地走出的郑杰,创立“氧森谷”有机品牌,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高元斗等“新农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2万户农户增收,培育800名有机农业本土骨干,其中120人成长为合作社负责人,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西充正以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让希望的田野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用才:强产业赋动能 映得有机牌出彩

人才聚起来,更要用得好。西充县坚持推动“人才赋能产业、产业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环,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尽展其才。

银政携手助力“新农人”助力有机产业发展

“如今,全县3.2万‘新农人’人已成为有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西充县委党建办副主任彭楠翔介绍,这支队伍涵盖农业技术人才6400人、乡村治理人才3600人、乡村工匠7400人、乡贤创客2200人、文旅电商人才4500人,覆盖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发力,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在億德合作社,工人们正熟练分拣西充黄心苕——这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供不应求。“我们拥有1400余亩有机基地,近10种有机农产品,年产值超1000万元,靠的正是“新农人”严格把控的有机标准和现代管理模式。”负责人何彩蓉说。今年6月,“中国西充—全域有机示范区”入选全球有机农业十大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唯一上榜案例。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有机基地28万亩,认证面积17万亩,110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培育农业企业120户。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新农人”的全程参与和有力支撑。

不同领域的“新农人”,也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仁和镇烈风农业柑橘基地中,来自“985”“211”高校的毕业生扎根田间,运用绿肥种植、飞防技术、菌肥发酵等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柑橘产业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在天兴桥村,“老疯杨”直播基地创始人杨兴带领一批90后“新农人”打造“农宠旅”基地,借助短视频带货,上半年销售额突破6100万元,不仅带动建筑工人开办“蒸笼宴”,还吸引青年兽医返乡创业,真正将“流量”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新农资”。

“好政策让我们越干越有奔头。”何彩蓉的话,道出了西充“新农人”共同的心声。如今,行走在西充乡间,有机农田阡陌纵横,“新农人”忙碌其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与土地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并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里逐步变为现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