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从小铁锤到作业车 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2019-9-6  9:09:41         稿件来源: 互联网

公元前202年,张骞出使西域,起长安(今西安),经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至中亚,西亚,打通了地中海各国间的陆上通道,促进了古中国与外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岁月变迁,日月流转,数千年后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上渐渐鸣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声音,一列列飞驰穿梭的钢铁长龙组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血管,承接着古老精神的烙印。而在这曾经的丝绸路上,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他们从未停止脚步,他们叫做探伤工。

在上世纪80年代,探伤工作者们背上一袋干粮,带上一把小小的铁锤,一走就是数十公里,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想来,定然有着不简单的辛勤付出。对于胡高云老人而言,一路上不断而枯燥的敲敲打打,是责任,更是铁路列车运行安全的有力保障。

到了21世纪,探伤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了从手工技术向机械化革新的全面变动,而胡高云也找到了自己一身探伤技能的继承人,黄涛。黄涛在继承师傅探伤技术的同时,刻苦专研的精神,全面过硬的工作能力逐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随后更是成立了以他为名的探伤技术工作室,将口勤、手勤、脑勤、腿勤的探伤精神不断发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更是促进了专业探伤队伍的壮大。自黄涛探伤工作室成立以来,培训人数达到了2400余人,更是指导培养出了技师、高级技师7名。

2015年,黄涛徒弟孙阳阳获得了全路探伤技术第一名,自此,师徒两人实现了连续两届蝉联冠军的荣誉。

2017年,孙阳阳走出国门,赴俄罗斯参加了第19届国际大学生和青年节铁路主题活动。

2019年,银川工务段第一台双轨式探伤作业小车上线作业。

从第一代探伤人胡高云,到第二代探伤人黄涛,再到第三代探伤人孙阳阳,他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铁路探伤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开拓,敢于挑战的铁路精神。正如古时沟通往来的丝路一般,银川站安全的钢轨也正沿着旧时的来路不断铺就,往时喧哗的通道,随着铁路交通发展的繁荣,印刻下了昔日热闹的光景,并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时代意义。(文/付子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