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舞蹈、健康与幸福”国际学术交流会暨成都市特殊教育第二联盟艺体课程建设研讨会在成都高新青葵学校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成都大学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与成都高新青葵学校联合策划举办,集国际和省内的一线专家和老师们于一堂,搭建起国际学术对话与教学实践交流的桥梁,旨在共同探索和思考特殊教育艺体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效能提升。

活动邀请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舞蹈研究系主任、国际知名舞蹈教育学者Ralph Buck 教授、新西兰运动体能协会(NSNZ)会员杨晓文女士到场开展学术讲座与工作坊活动。来自成都地区的18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广元、巴中、南充、绵阳地区的4所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以及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的师生共80余人到场参会。

学术赋能,探索艺术与体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了贴合艺体活动“以体验为核心”的学科特性,本次会议重点采用了具有“实践体验”特点的工作坊形式开展交流与学习。
工作坊一:Ralph Buck 教授——让创意舞动
活动中,Ralph Buck 教授带领高段的特殊学生及部分参会教师,通过游戏、舞蹈练习与创意动作设计,促进特殊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尝试、在创意动作中表达自我,更让参与的教师们对“舞蹈如何适配特殊学生需求”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讲座:杨晓文——舞蹈与体能融合:支持特殊儿童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杨晓文女士结合新西兰融合教育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带大家理解“身体学习(Embodied Learning)”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及舞蹈与体能融合对特殊学生的多维价值。她分享了艺体课程的科学设计思路,更启发与会代表思考:如何将 “柔韧性、协调性、稳定性” 等体能要素,与特殊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需求相结合。

工作坊二:杨晓文——运动与学习的融合实践
杨晓文女士带领在场教师亲身体验体能练习与舞蹈活动,帮助参与者掌握如何通过动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参与度,以及如何观察特殊学生在运动中的需求与进步。

不同于学术讲座以“单向理论传递”为主的形式,两个工作坊活动侧重沉浸式体验、跨文化实践互动与即时应用转化。这不仅能帮助参与者获得可操作的方法和技能,又能同步实现身心调节、社交联结与创造力拓展,激活个人潜能。
实践研讨,交流特殊教育学校艺体课程建设经验
下午,与会代表分组观摩了包括创意手工、歌唱表演、乐器演奏、传统武术、体适能共五个青葵学校校本艺体课程教学活动。

观摩活动结束后,来自成都特殊教育第二联盟的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都江堰中国海外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成都高新青葵学校的代表们分别分享了在艺体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研讨中,与会人员纷纷就特殊教育学校艺体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等实践难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积极互动,分享经验,提出建议。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创新的交流和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参与者获得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技能,又实现了身心调节、社交联结与创造力拓展。未来,我们将与特教同仁及专家一起,继续推动特殊教育艺体课程的创新设计与高效落地,助力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升艺体教学的专业能力,促进每一名特殊学生的健康与福祉。













